第1章请朱元璋退位让贤?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石中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章请朱元璋退位让贤?

“请皇爷爷下诏,册封我为皇太孙!”

“请皇爷爷即刻退位,由我登基继承大统!”

洪武二十五年秋,南京紫禁城奉天殿内,一道清亮嗓音陡然响彻殿宇,语速从容不迫,字句却如惊雷滚过金砖地面,震得殿内悬着的鎏金宫灯微微晃动。

满朝文武无不瞠目结舌,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目光齐刷刷地“钉”在朱允熥身上。

——这位平日在东宫之中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怯懦的三皇孙,今日竟像换了个人一般,敢在洪武皇帝面前说出这般狂悖之语!

就连高踞于蟠龙宝座之上、执掌大明江山二十五年、见惯了朝堂风浪的洪武皇帝朱元璋,龙颜之上也掠过一丝罕见的错愕,枯槁的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龙椅扶手上的雕花。

站在百官前列的朱允炆,更是如遭雷击般目瞪口呆,脸上满是茫然无措,双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仿佛连呼吸都忘了!

他从未想过,自己这位平日里连跟他对视都不敢的三弟,会在立储议起的关键时刻,突然跳出来抢自己的皇太孙之位!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耳朵出了错!

这哪里是皇孙进言,分明是以下犯上的逆语!

原来就在片刻之前,奉天殿内的核心议题刚落到“立储”之上。

朱元璋虽表面摆出“广询众议”的姿态,询问百官“太子已逝,当立何人承继储位”,实则早在三日前私下召见心腹重臣时,便已隐晦透露出“欲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心意。

今日这番问询,不过是走个“顺天应人”的过场,好让满朝文武顺势附议,让天下人都觉得,朱允炆的皇太孙之位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朱元璋再“从善纳谏”,名正言顺地册封朱允炆,稳固东宫根基。

可谁也没料到,“立储”二字刚从朱元璋口中落下,朱允熥便从皇孙队列中大步跨出,身形虽尚显稚嫩,语气却直言不讳、胆大妄为,不仅要求朱元璋册封他为皇太孙,更敢说出“让朱元璋即刻退位、自己登基”的荒谬之语!

疯了,简直是疯了!

上至九五之尊的朱元璋,下至品级最低的从九品观政,都被这通狂妄悖逆的言论震得“外焦里嫩”,看向朱允熥的眼神,活像在看一个不知死活的傻子!

这可是洪武朝,是那位能发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对朝臣狠辣无情的朱元璋在位的时代,敢说“让皇帝退位”,跟提着脑袋往刀刃上撞有什么区别?

可面对满殿异样的目光,朱允熥却面无惧色,神色平静得如同置身事外,坦然迎向每一道视线。

他不是疯了,更不是不怕死!

只因他早已退无可退,身后便是万丈悬崖、刀山火海,哪怕后退半步,等待他的便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只能憋屈地了结这短暂一生。

身为魂穿洪武朝的异世来客,他对大明后续历史走向了然于胸:今日若让朱允炆顺利坐上皇太孙之位,那场席卷大明半壁江山的“靖难之役”,便会如历史所载般无可避免;

而靖难兵戈落幕之后,燕王朱棣定会率军攻入南京、登基称帝。

为了稳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防止其他藩王效仿“靖难”之名起兵,朱棣定会先将他这个“前太子嫡子”贬为庶人,再押送至凤阳皇陵囚禁,最后以“暴毙而亡”为结局,彻底抹去他这个潜在隐患!

这般悲惨的结局,是穿越而来的朱允熥绝不愿接受的。

故而,他必须在今日阻止朱允炆成为皇太孙,阻止这位能力低下的兄长坐上大明皇帝的宝座。

可偏偏他穿越得太晚,来到这个时代的时间太短,既没时间用实打实的政绩证明自己比精通“仁厚”演技的朱允炆更强、更适合继承大统,也没机会改变朱元璋心中“朱允熥怯弱无能”的固有印象。

走投无路之下,朱允熥只能兵行险招、剑走偏锋了!

也恰在此时,脑海中突然响起【神级选择系统】的机械提示音,两道选项清晰浮现:

【选项一:当众劝谏朱元璋退位,力请册立自身为皇太孙!完成奖励:永久技能“过目不忘”、燧发枪(制式一杆)】

【选项二:臣服宿命,不争不抢,默认朱允炆为储!完成奖励:凤阳皇陵终身囚禁、英年暴毙(享年二十三)】

望着这两条天差地别的选项,朱允熥心中毫无半分迟疑——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选项一”。

哪怕明知这番话会触怒朱元璋,也要逼老朱退位、求册立自己为皇太孙。

当然,朱允熥也清楚,仅凭这几句话,想让心思深沉的朱元璋放弃既定的朱允炆、转头册封自己为皇太孙,根本不现实。

他真正的目的,是拖延立储的时间,为自己争取一段能证明“比朱允炆更适合继承大统”的缓冲期。

更重要的是,他摸透了朱元璋的性子——这位对外敌、对群臣极为酷烈的帝王,对自己的血脉后裔却有着罕见的疼爱与容忍,哪怕自己这番话有些大逆不道,朱元璋也绝不会一怒之下当场斩杀他这个嫡孙!

退一万步说,即便没有系统选项,朱允熥也会拼尽全力阻止朱允炆成为皇太孙。

无他,朱允炆那拙劣的理政能力、懦弱的性格、幼稚的行事风格,在历代帝王中堪称“世所罕见”,根本配不上大明皇帝这九五之尊的宝座。

毕竟,哪怕随便换一个稍有主见的人坐上那个位置,也绝不会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成功。

世人皆说蜀汉阿斗“扶不起”,可在朱允熥看来,真正“扶不起”的,当属这位未来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若不然,也不会在朱棣公然起兵反叛后,朱允炆还对着率军出征的大将军耿炳文,说出“莫使朕背负杀叔之名”的荒唐话语!

就因为这句话,朱棣在战场上如同穿了无数层“免死防弹衣”,硬生生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朱棣真的是打不死吗?

真的英勇到能“万军从中过,片叶不沾身”吗?

根本不是!

全都是因为朱允炆那句蠢话,让朝廷大军投鼠忌器,不敢对朱棣下死手,每次都要留三分余地。

也正是这句话,让朱棣得以从八百亲兵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杀到南京,一脚将朱允炆踹下皇位,自己登基称帝。

而同为太子朱标亲子的他朱允熥,也因此遭了无妄之灾,落得个“囚禁一生、暴毙而亡”的结局!

这一切,无不证明朱允炆无才无德、无格无魄,根本担不起大明皇帝的九五之尊之位。

既然他担不起,那自然该换个有能力的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