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不客气的朱允熥!见朱元璋!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石中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章不客气的朱允熥!见朱元璋!

【系统任务已完成,奖励发放中……】

【过目不忘(永久性技能):宿主将获得超高清瞬时记忆能力,凡目之所及,无论是文字、纹路、场景细节,皆可瞬间烙印于脑海,永久留存,无半分遗忘!】

【燧发枪(一杆):采用燧石击发原理,有效射程超百步,填弹速度较火绳枪提升三倍,超越当前时代两百年的制式火器,已自动存入系统空间,可随时提取!】

随着奉天殿朝会散去,朱允熥“拖延储位、争取时间”的核心目标达成,系统奖励终于如期而至。

当【过目不忘】的能量融入体内时,他先是感到一阵微凉顺着太阳穴缓缓蔓延至整个颅腔,像是有细密的数据流在脑海中铺开,紧接着双眸骤然绽放出雪亮的光芒。

那光芒并非刺眼的强光,而是带着一种“洞察万物”的清亮,宛如两轮浸在清泉里的明月,将周遭一切都映照得纤毫毕现。

这一刻,朱允熥眼前的世界彻底变了:殿外檐角铜铃上的缠枝纹、金砖地面拼接处的细微裂痕、文官朝服上绣纹的针脚数、甚至蓝玉腰间佩刀的锻造纹路,都像被刻进脑海的精密图纸,清晰得连最细微的瑕疵都无所遁形。

所见所闻仿佛化作一条条有序的数据流,自动归类存入记忆深处,再也不会遗忘。

这种感觉,就像从一个连课本都记不住的学渣,瞬间蜕变成能过目成诵、举一反三的顶尖学霸,连思维运转的速度都快了数倍,简直畅快得让他想放声大笑!

至于那杆燧发枪,早已悄无声息地存入系统空间——他意念一动,便能“看到”枪身泛着冷光的精铁外壳、燧石击发装置的精巧结构,只需再动念,便可随时取出。

手握神技与神器,朱允熥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笃定的笑意:今日不仅达成了“储位暂缓”的核心目的,还多了两张保命底牌,往后应对朱允炆、制衡藩王,底气更足了!

他就不信,凭着“先知先觉”的历史记忆、“现代知识”的降维打击,再加上系统的金手指加持,会输给只会“演戏”的朱允炆!

心中的后续计划也随之清晰起来,如同被【过目不忘】技能梳理过一般,条理分明:

第一,循序渐进地获得朱元璋的深层认可——不再是简单的“不讨厌”,而是让这位多疑的帝王彻底打消对自己“怯弱无能”的固有印象,让他相信,自己不仅有嫡子的身份,更有执掌江山的实务能力。

第二,彻底收服以蓝玉为首的淮西武将集团——不仅要将这些能征善战的勋贵拉到自己阵营,为夺权增添武力底牌,更要暗中布局,让蓝玉避开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的屠刀。

未来无论是北伐鞑靼、瓦剌稳固边疆,还是防备朱棣等藩王异动,蓝玉都是不可或缺的猛将;

更何况在朱允熥看来,若蓝玉在世,朱棣未必有胆量发动靖,论军事才能,靖难时期的朱棣,远不及巅峰期的蓝玉。

第三,逐步拉拢文官集团的支持——哪怕心中瞧不上朱允炆身边那些“酸儒”,也必须承认,和平时代的文官集团,在治理天下、稳定朝堂上的作用远超武将。

何况,若始终得不到文官支持,即便有蓝玉等武将力挺,朱元璋也未必会立自己为储君。

毕竟这位洪武大帝要的是“守成之君”,而非“马上天子”。

大明历经二十余年征战,四方平定,百姓亟需休养生息,武将的重要性已逐渐降低,文官的话语权却在提升。

原时空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未必没有“文官更能安抚天下”的考量。

是以,挖朱允炆的“文官墙角”,是必须走的一步棋。

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又有金手指托底,朱允熥整个人都透着一股通透与轻松,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可他这副“志在必得”的模样,落入不远处的朱允炆眼中,却成了“志得意满、忘乎所以”的佐证!

朱允炆本就因储位暂缓而面色阴沉,此刻见朱允熥嘴角带笑,脸色更是黑得能滴出水来,指节死死攥着朝服下摆,差点将布料捏破。

一旁的齐泰最先察觉到朱允炆的异样,他眼角余光瞥见朱允熥的背影,忍不住从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语气里满是不屑:“尚未摸到储君之位的边,就这般得意忘形,终究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不足为虑!”

说罢,他悄悄凑到朱允炆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刻意的安抚:“殿下不必被他干扰。今日陛下虽将储君之事搁置,却也从未说过要立朱允熥为储。依臣之见,陛下这是在故意考验殿下,让朱允熥做您的‘磨刀石’,磨掉您身上的青涩,让您更懂朝堂博弈。”

“只要殿下沉得住气,往后多在实务上用心,再加上臣与黄侍读、方编修相助,定能将朱允熥比下去。

届时陛下定会明白,殿下您才是大明储君的不二人选!”

黄子澄也连忙上前,面色严肃地附和:“齐郎中所言极是!殿下切不可乱了心神,只需做好本分之事,专注于政务与礼法即可。

至于与朱允熥的较量,自有臣等为殿下谋划!

我等定会鞠躬尽瘁,想尽一切办法扳倒朱允熥,让殿下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再无人可动摇!”

方孝孺依旧是那副清高模样,下巴微抬,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坚定:“朱允熥目无尊卑礼法,仗着皇孙身份肆意妄为,连陛下都敢顶撞,此等无君无父之人,根本配不上储君之位!”

有三位老师的轮番劝慰,原本因朱允熥“诛心之言”而有些戚戚然的朱允炆,瞬间像是被注入了强心剂。

他神色郑重地看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用力点头:“多谢诸位先生教诲!允炆定当谨记于心,铭感五内!”

话音顿了顿,朱允炆的余光飞快扫过不远处的朱允熥,随即对着三位老师深深躬身,言辞恳切无比:“往后还请诸位先生多多为学生出谋划策,若他日学生能得偿所愿,定不会亏待诸位先生,必以师礼相待,共享大明盛世!”

“殿下言重了!”齐泰、黄子澄连忙上前虚扶,脸上满是“惶恐”。

心中却早已乐开了花,朱允炆这般谦虚好学、尊师重道,正是他们心中“仁君”的模样。

一旦朱允炆登基,他们便能实现“圣天子垂拱而治,文官执掌朝政”的终极梦想,想想都觉得未来可期!

唯有方孝孺面色一板,语气依旧强硬:“臣回去后,会即刻撰写弹劾奏章,细数朱允熥目无法纪、顶撞陛下、污蔑皇孙的罪状,呈给陛下阅览,定要让陛下看清此子的真面目!”

说罢,他一甩藏青色的袍袖,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

比起齐泰、黄子澄的“虚伪算计”,方孝孺多了几分读书人的耿直,心思也简单些,满脑子都是“维护礼法”。

看着方孝孺离去的背影,齐泰、黄子澄悄悄对视一眼,撇了撇嘴。

他们之所以拉方孝孺入伙,看重的并非他的谋略,而是他“天下读书种子”的名声。

只要方孝孺站在朱允炆这边,天下士子便会觉得“朱允炆乃仁德之君,值得辅佐”,届时文官集团便会彻底倒向朱允炆,再无人能与之抗衡。

是以,即便方孝孺平日清高自傲,他们也只能忍了——在朱允炆登基前,绝不能内耗。

“殿下,臣等也先告退了。”两人对着朱允炆拱手,语气恭敬却带着一丝急切。

虽说满朝都知道他们是朱允炆派系,但明面上仍需保持“君臣之别”,不能走得太近,免得被朱元璋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

那位洪武大帝,最恨的便是官员拉帮结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