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朱元璋:你这小脑瓜怎么长的?
半个时辰后,朱允熥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食盒,脚步匆匆地赶回武英殿。
守在门口的太监刘和见他回来,立刻投来一道古怪却暗含提醒的眼神,微微侧身示意他可以进殿。
朱允熥会意,轻手轻脚推开大殿厚重的木门。
当他从刘和身边走过时,一阵浓郁的米香顺着风飘进刘和鼻尖——那香味混合着山药的绵甜与莲子的清润,勾得同样没吃早餐的刘和顿时食指大动,下意识咽了咽口水。
他忍不住好奇,这位心思活络的吴王殿下,到底给陛下准备了什么稀罕吃食。
进殿后,朱允熥径直朝着御案方向走去。
走近了才发现,朱元璋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折中,眉头微蹙,神情专注。
他连忙收敛因赶路而微微粗重的呼吸,提着食盒静立在御案旁,大气不敢出,生怕打扰到老朱批阅政务。
好在朱元璋批阅奏折的速度极快,不过片刻便放下朱笔,抬头看向一旁等候的朱允熥,原本威严紧绷的脸上瞬间漾开一抹温和的笑意:“来了?”
“皇爷爷,孙儿给您送吃的来了!”朱允熥咧嘴一笑,手脚麻利地打开食盒,从中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山药莲子小米粥,小心翼翼地放在朱元璋面前,又贴心地递过一把精致的银勺,“刚到没一会儿,您看这粥的温度,不烫不凉刚刚好。还是皇爷爷您有口福,这温度的粥啊,香味最是醇厚,多一分则烫,少一分则淡。”
“哈哈!你这小子,嘴倒是越来越甜了!”
朱元璋被他逗得朗声大笑,方才与冯胜商议西北战事时积压的烦闷,瞬间消散了大半。
不管朱允熥这话里有几分刻意,这份熨贴人心的机灵,总能让他听得舒心。
朱允熥也跟着笑,又从食盒里端出另一碗一模一样的粥,随手放在御案另一侧。
接着,他熟门熟路地绕到偏殿,搬来一张紫檀木椅,稳稳放在朱元璋对面,一屁股坐下后,便扬手招呼还在笑的老朱:
“皇爷爷快趁热吃!这粥是孙儿特意为您熬的,山药健脾,莲子养心,小米养胃,最适合您这样整日忙着朝政、吃饭不规律的老人家,喝了能补补脾胃。”
朱元璋心中一阵暖意翻涌,竟也没计较朱允熥“胆大包天”地坐在自己对面,径直端起粥碗,拿起银勺舀了一勺送进嘴里。
仅仅一口,绵密的粥糜便在舌尖化开。
山药的粘糯、莲子的回甘、小米的清香完美融合,醇厚却不腻人,鲜得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
他来不及说话,又接连舀了好几勺,一口接一口地往嘴里送,仿佛要将这难得的美味尽数吞下。
直到最后一滴粥也见了底,朱元璋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碗勺,目光直直地盯着还在慢条斯理喝粥的朱允熥,眼神里满是探究与赞叹。
那眼神看得朱允熥头皮发麻,却也心知肚明,自从融合了“大师级厨艺”的技能,自己的手艺早已今非昔比,即便只是一碗简单的小米粥,也能熬出旁人难及的滋味。
更重要的是,这粥确实养生,对老朱的脾胃再好不过。
见朱允熥被自己看得坐立不安,身子不停扭来扭去,朱元璋才缓缓收回目光。
他沉默片刻,忽然轻咳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期待:“这粥,是你亲手熬的?”
“那当然!除了孙儿,谁还能有这手艺!”朱允熥毫不谦虚地自卖自夸,脸上满是得意。
朱元璋被他这副模样逗笑,当即拍板:
“好!从明日起,每天这个时辰,一碗粥准时送到咱的御案上,不得有误!”
朱允熥喝粥的动作猛地一顿,心里瞬间哀嚎起来。
——偶尔做饭是情趣,可天天做,自己岂不成了专职大厨?
他一个堂堂吴王,天天围着灶台转,传出去像话吗?
可转念一想,这可是给洪武皇帝当“专属大厨”,
做得好了,将来继承的可是大明江山这“天文数字的遗产”,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他立刻挺直腰板,拍着胸脯保证:“这有什么难的!反正孙儿自己每天也要喝,到时候多熬一份,顺便给皇爷爷您送来就是!”
朱元璋顿时笑逐颜开,想了想又补充道:“记住了,味道不许比今天的差!”
“皇爷爷您尽管放心!做饭这事儿,孙儿可是专业的!”
朱允熥咧嘴一笑,还不忘调侃一句,“不出三个月,孙儿保准把您养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的,比年轻小伙子还有精神!”
“哈哈哈!你这混小子!”朱元璋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咳咳!”连一旁的刘和也忍俊不禁——把“白白胖胖”和威严的陛下联系在一起,莫名有种说不出的喜感。
笑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伸手指了指朱允熥,眼神意味深长:
“你这滑头,定是从刘和那儿听说咱心情不佳,特意来逗咱开心的吧?”
刘和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收敛笑容,神色忐忑地看向朱元璋。
陛下这话看似玩笑,实则是在敲打他,提醒他不可私下泄露圣意。
朱允熥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放下碗勺,耸耸肩笑道:
“这还用旁人说?孙儿一进殿,就看见皇爷爷您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额头上的皱纹都比平时深了几分,用脚想也知道您遇到烦心事了。”
刘和这才暗暗松了口气,同时对朱允熥的应变能力越发惊叹。
既解了陛下的敲打,又没让他陷入尴尬,这份机灵实在难得。
朱元璋闻言也有些哭笑不得,抬手揉了揉发胀的眉心。
朱允熥见状,连忙起身绕到御案后,轻轻为他揉捏肩膀,语气放缓了几分:
“皇爷爷要是实在烦闷,找不到人倾诉,就跟孙儿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