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朱允熥:本王要谋反本王怎么不知道?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石中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4章朱允熥:本王要谋反本王怎么不知道?

秋意已浓得化不开,夜色更是沉得像浸了墨。

刺骨的寒意顺着窗缝钻进来,让人忍不住缩紧衣领,再抬眼时,天空已飘起细密的雨丝,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

整座金陵城都被厚重的白雾裹住,亭台楼阁隐在雾中,只剩模糊的轮廓——显然,一场寒潮正裹挟着冷雨席卷而来,气温在不知不觉间骤降。

吴王府的书房里,却与外界是两个天地。

亮堂堂的火炉里,炭火烧得正旺,橘红色的火光跳跃着,将满室烘得暖融融的,彻底驱散了室外的湿寒。

朱允熥斜倚在炉边的软榻上,一边伸手烤着暖,一边望着窗外迷蒙的雨雾,另一只手捏着那封来历诡异、内容古怪的信件,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沉的思索。

其实信上的文字很简单,通篇都是寻常的问候语,比如“近日天寒,望君珍重”“时序更替,勿染风寒”之类,乍看之下毫无异常。

可只要是心思缜密的人,多读几遍便能察觉,那些看似平淡的字句里,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警示意味。

朱允熥反复揣摩后,大致提取出其中的核心讯息:危机将至,好自为之!

可这危机究竟来自哪里?

写下这封信的,又会是谁?

“噼啪——”火炉里,一块上好的银骨炭突然发出清脆的炸裂声,火星溅起半寸高。

这声轻响让陷入沉思的朱允熥猛地回神,也让他想起了之前被忽略的细节——要查清楚信的来历,或许该从“异常”入手。

他定了定神,忽然扬声唤道:“光羽!”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青色内侍服的小太监便从书房外轻轻探头进来,躬身问道:“殿下有何事吩咐?”

朱允熥抬手,挥了挥手中的信件,语气沉稳地嘱咐:“你去查一查,今日东宫和献王府两处,有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动静——尤其是来往的人、商议的事,都要打听清楚。”

名叫光羽的小太监闻言,眼神微微一动,显然也意识到这封信背后可能藏着玄机,当即躬身应道:“奴婢领命!”

说罢便转身快步离去,连伞都忘了拿。

光羽走后,朱允熥重新坐回火炉边,将信件摊在桌上,借着炉火的光仔细端详。

这一次,他才注意到信上的字迹——笔锋圆润却不失力道,横平竖直间透着章法,显然是出自精通书法之人的手笔。

再看信纸,质地细腻柔韧,是江南产的上等宣纸,这种纸价格不菲,寻常人家根本用不起。

更别说墨迹了,凑近闻时,没有劣质墨汁的腥臭,反而萦绕着一股淡淡的松烟清香,显然是用名贵的徽墨研磨而成。

这些细节无不证明,写信之人绝非普通人,起码不是寻常家境。

可越是这样,这封信的来历就越发扑朔迷离。

朱允熥暗自思忖:这人肯定不是自己这边的——他的人,除了户部尚书赵勉写得一手好字,其他人的笔墨功夫简直不值一提,甚至有不少是半文盲,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字。

那会是什么人呢?

难不成是敌人故意放出的烟雾弹,想扰乱自己的心神?

又或者是效仿“空城计”,故意自爆引自己上钩?

朱允熥本就爱联想,此刻无数念头在脑海里翻涌,他将心中可疑的人选一一列出,又逐一分析排除,直到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才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抬头一看,只见光羽浑身湿漉漉地跑了进来,头发贴在额头上,衣袍能拧出水来,还不住地喘着粗气。

看着光羽这副狼狈模样,朱允熥连忙挥手:“不急,你先去换身干爽的衣服,再过来汇报。这天气湿冷,小心染上风寒。”

光羽心里一阵感动,却还是摇了摇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语速极快地回道:“回禀殿下,奴婢不敢耽搁!就在几个时辰前,东宫设宴了,宴请的是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据咱们安插在东宫的探子说,当时东宫内宾主尽欢,言谈间十分融洽,似乎是商议了什么大事,气氛格外好。”

朱允熥闻言,眼神微动:“徐辉祖和李景隆,都去了东宫?”

“是!”光羽重重点头,语气肯定,“此事已经反复确认过,绝不会有假。”

朱允熥微微挑眉,低笑一声:“看来,这是要动手反击了啊!”

光羽看着朱允熥的神色,不由得有些担忧:“殿下,咱们要不要提前做些准备?比如……”

“好了,先不必慌。”朱允熥抬手打断了他,语气依旧沉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况且,咱们现在已经提前得知了消息,正好可以早做部署,总不至于被打个措手不及。”

说罢,他见光羽还想再说什么,便加重了语气,“快去换衣服,别在这种关键时刻生病。本王接下来还有重任要交给你,可不能少了你这个得力的人。”

光羽这才不再坚持,躬身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书房里再次恢复安静,朱允熥拿起信件,继续盯着上面的字迹出神,眼神闪烁不定。

徐辉祖、李景隆……这两个人,会是谁写了这封信呢?

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只在那日的大朝会上见过这两人一次,之后便没有任何交集,对他们的了解也不多。

但前世的朱允熥,却从史书中对这两人有过深入的了解。

如果史书中的记载没有错,那自己手中这封信,定然是那位“墙头草”、被后世戏称为“大明第一战神”的曹国公李景隆所写。

因为这种行事风格,太贴合李景隆的性格了——内容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送信的方式也格外诡异,是找了个蒙面人悄悄把信丢在王府门口,连面都不露。

这一系列操作,朱允熥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猥琐。

而李景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

否则,他也不会在靖难之役时,被朱棣打得节节败退,每次战败都跑得最快;更不会在最后关头,联合谷王擅自打开金陵的金川门,放朱棣的军队入城。

朱允熥以为:如果说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要分成几份因素,那他自己占一份,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建文三傻”占三份,剩下的六份,就得归到李景隆这个“猪队友”的失败和出卖上。

正是因为李景隆几次葬送了朝廷的百万大军,把无数粮草辎重白白送给朱棣,最后还打开了金川门,才让朱棣能一路从北平打到南京,如入无人之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