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致命反杀,此子深不可测!
金碧辉煌的武英殿内,空气仿佛被冻住一般,满是肃杀凛冽的气息。
百官还在为“谋反”二字哗然震动,朱允熥也还在暗自琢磨“自己何时要谋反,自己怎么不知道?”时,齐泰已再次向前半步,声音如淬了冰般厉声喝道:
“陛下!吴王朱允熥勾结凉国公蓝玉及一干勋贵,私下调取兵仗局军匠,暗中打造军械,既未上报兵部,更未奏请朝廷!此等行径,分明是图谋不轨,藏有谋逆之心!”
他双手高举芴板,语气铿锵,字字掷地有声:
“如此举动,已然违反朝廷律法,动摇国家根本!臣恳请陛下,为大明江山计,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臣附议!”齐泰话音未落,东宫侍读黄子澄已快步出列,声音比齐泰更显急切。
他从宽袖中抽出一封厚厚的弹劾奏章,双手托举过头顶,严词厉色道:
“陛下!为大明朝廷、为大明江山、为天下百姓,臣与数十位同僚已联名上书,弹劾吴王朱允熥勾结凉国公蓝玉意图谋反!此等罪行,罪无可赦!恳请陛下即刻将这乱臣贼子捉拿下狱,严刑审问其谋逆动机,从重惩处!绝不能让此等行径开大明谋反之先例,为后世留下祸患!”
“臣附议!”文华殿经筵方孝孺紧随其后,大踏步走出队列,同样高举奏疏,声音带着书生气的执拗与尖锐:
“臣方孝孺弹劾吴王朱允熥!其一,他曾当着百官之面,在朝堂上公然向陛下讨要皇太孙之位,此乃大逆不道;
其二,他对生母先太子妃不敬,行不孝之举;
其三,他勾结凉国公蓝玉,怀不忠之心,意图谋反!”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龙椅上的朱元璋,字字恳切:
“此等不忠、不孝、不义之徒,狂妄悖逆,违背纲常!
望陛下速下旨意,削去其亲王爵位,贬为庶人,打入天牢定罪!”
“臣附议!”
“附议!”
“臣等附议!”
霎时间,武英殿内的弹劾声与附议声如潮水般涌起,震得人耳膜发颤。
朱允炆一党的官员几乎全员出列,个个义愤填膺,仿佛朱允熥已是板上钉钉的逆贼。
中立派官员则纷纷用震惊、不可思议,甚至带着几分怜悯的目光看向朱允熥。
他们震惊于朱允炆一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前段时间被朱允熥连续压制,憋了这么久,一爆发竟如此猛烈;
他们不可思议的是,朱允熥竟敢涉险谋逆,这得有多大的胆子?
更何况齐泰等人说得有鼻子有眼,弹劾得“有理有据”,丝毫不像虚构诽谤;
而那份怜悯,则是觉得朱允熥彻底完了——在当今陛下朱元璋这里,朱家子孙犯什么错都能酌情宽恕,唯独“谋逆”是碰不得的逆鳞,是万死之罪。
众人不由想起当初的朱正文,不过是说了几句不满的话,想投靠张士诚,便被朱元璋囚禁至死,终生未见天日。
朱允熥虽是皇孙,可他的功劳难道能比当年驻守洪都、以数万人挡住张士诚六十万大军的功勋还大?
是以中立派们暗自叹息:一旦被扣上“谋逆”的帽子,别说争储君之位,能不能保住性命,全看陛下的心情了。
蓝玉、常茂、常森、常升、朱寿、张翼、王弼等武将,此刻个个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若不是还沉得住气的蓝玉死死按住,几个年轻气盛的武将早就冲上去,撕烂那群文官的嘴。
蓝玉之所以能勉强冷静,是因为朱允熥提前有过交代,他们还有后手未出,暂且让这群酸儒得意片刻。
可即便如此,被人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帝与百官的面污蔑“谋逆”,蓝玉额角的青筋还是突突直跳,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心中反复默念:
“冷静,不能坏了殿下的大事。”
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则面色古怪地看着眼前这一幕,眼神闪烁,没人知道他们心中究竟在盘算什么。
藩王序列中,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年长亲王,脸上却难掩喜色。
“好!弹劾得好!”他们暗自叫好。
最近几日,朱允熥的各种骚操作把他们搞得又郁闷又不自信,如今朱允炆一派终于忍不住出手,一上来就是“谋逆”这种重磅炸弹,实在太解气了!
“就该这么斗!最好斗到你死我活……不,最好两败俱伤,都死了才好!”
这样一来,他们这些亲王争夺储位的机会才最大。
燕王朱棣眼神闪烁,原本还盘算着下朝后去吴王府拜访朱允熥,好好‘交结’一番。
可看着眼前的局面,他不禁暗自嘀咕:“还需要低声下气去‘交好’他吗?”
可就在他念头刚起,目光扫过人群中的朱允熥时,神色骤然一凝……
被如此激烈弹劾的朱允熥,竟依旧面不改色,神情淡漠,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仿佛齐泰等人在说一件与他无关的小事。
这神态,要么是朱允熥是个听不懂人话的傻子,要么是他早有预料、早做准备,胸有成竹,所以才不惧不怕,淡定如水。
前者的几率为零,那必然是后者!
刚刚还带着几分窃喜的朱棣,心情瞬间沉入谷底,脸上的戏谑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凝重!
他重新审视起这个年轻的皇侄,再一次觉得此人或许比自己想象中更难对付。
此刻,不仅朱棣在看朱允熥,殿内所有人,包括御座上的朱元璋,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见他如此淡漠,众人脸色纷纷微变,朱元璋心中微微讶异。
齐泰等人先是不解,很快便冷哼一声,认定朱允熥是在强装镇定,内心早已吓得瑟瑟发抖——毕竟“谋逆”可是掉脑袋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