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洞察术(1)
第1章洞察术(1)
人总是善于掩饰自己的,但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怎能遮掩?任何一个人都会隐藏自己的内心,或深或浅,或是善意之下的自我保护,或是征服之前的老谋深算。因此,生活在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学会阅人读心。
洞察人心,讲究的是对人的外观形象和内心活动的探察,从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细节去解读其心理,进而把握其真实的思想,洞悉内心深处的秘密。
高尔基在其著作《马特维的一生》中曾说道:“世界上的人从外表上看来是各色各样的,但是如果把内心稍稍揭开,那种无所依归和心灵不安的情况,则是彼此都相同的。”当你掌握了读心术之后,你将发现结识人、琢磨人、了解人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对方再多的掩饰也只是给你提供更多的佐证,供你把他内心研究得更加透彻。你不妨耐心地看完他或拙劣或虚伪的表演,细细分析他的心理状态和弱点,然后决定-是投其所好,还是敬而远之;是真心以待,还是敷衍了事;是以退为进,还是小心提防。
察言观色:相由心生,言表心声。
阅人之术,其精妙在于明察秋毫。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穿衣佩饰、情趣喜好,甚至是饮食习惯都会泄露他内心的秘密;对方每一次不经意的小动作,都是他的情感趋向、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外现,由此便可推断出他的真实意图。因此,察言观色是一种处世能力,也是一项处世修炼。它既需要眼睛的洞察力,又需要大脑的综合判断能力。
面部五官折射心理讯息,肢体语言泄露心灵秘密。
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看透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每个人的表情后面是他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心态人格;肢体可以通过动作和造型来表达情感。面部和肢体就犹如心灵和表象、隐秘和暴露那样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人的表情会说话。
人的身体构造及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而这些功能和活动影响着人体的外部表征和表现行为。因此,我们从这些外部表征和活动行为的各种现象中,能按照一定的统计规律总结归纳出一些类型,推理分析各类型与人们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从而了解人的内在活动状态。这也是古代人“面相说”有一定根据的地方。所以,我们通过头面部的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人的内心活动。
比如,一个人心里正在打什么主意,会通过他的眼神忠实地告诉别人。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表示好感的时候,她的眼睛会说出嘴上不能说出的话,就是睁大她充满活力的眼睛。当一个女人表示拒绝的时候,她就会用愤怒的眼神,轻蔑嘲笑的眼神,来表示她嘴上不愿说出的情感。当一个女人用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眼光扫视一个人的时候,表示对对方的轻蔑和审视。时而移开眼光直视远处,这表示根本不关心你说什么;当你看到对方灰暗的眼光,就应该想到对方有不顺心的事或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情;而当你和对方交谈时,对方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则表示你的话触动了她的心灵和兴趣。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口头上极力反对,眼睛里却流露出赞成的神态;有些人花言巧语地吹嘘,可是眼神却表现出他是在撒谎。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它毫不掩饰地展现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审美观和性格。一个敏锐的人,总是善于捕捉人们瞬息万变的眼神,洞察对方的内心。
人的耳朵也有着内心的玄机。假如你想对情人悄悄说几句话,是对着他(或她)的左耳说呢,还是右耳说?如果是前者,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美国的西姆教授道出了个中的奥秘:无论男女,与右耳相比较,左耳更喜欢甜言蜜语,听到的情话最容易令人动心。因为人的左耳是由右半脑控制的,而右半脑恰恰就是负责处理情感的优势半脑,同时,左耳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更灵敏,甚至包括音乐的和弦及曲调。而如果你要想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则应对着对方的右耳说。人用右耳听的话比用左耳记得要牢。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这种优势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强化。因此,听不同的话用不同的耳朵,效果大不一样。
嘴巴不仅用来表达有声语言,也可反映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比如,嘴唇闭拢表示心态宁静、端庄自然;嘴唇半开或全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嘴角上扬表示善意、礼貌、喜悦;嘴角下垂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撅嘴一般表示生气、不满意;嘴唇紧绷,多半是表示愤怒、对抗或者决心已定;在交谈时,用牙齿咬住嘴唇,说明正用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也可能是在认真地反省自己;等等。
我们常常在广告牌上看见电影明星或模特儿的侧面广告,几乎展示的都是左脸,这是为什么?再比如一张脸谱照片,左边为生气的表情,右边为微笑的表情,你看过后,会被左边生气的表情所吸引,并形成一种不易磨灭的深刻印象。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配合眼球的活动,感情在脸部的左边比较容易显现出来。如果用脸的同一边所合成的照片来看,左脸比右脸感情的流露较为明显,如果你无法抓住对方心理时,下意识地看看他的左脸,大致可窥知一二。
看手“舞”足“蹈”,窥探内心秘密。
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也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人们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身体语言却经常会“出卖”他们,因此,解译人们的体语密码,可以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
手势是加强语言感染力的一种辅助动作。下意识的举动,如搔首弄姿、拉耳掰手,或甩甩铅笔、摆弄锁链之类,无非是掩饰一下内心的不安。如果把两手的手指交叉,则是情感和理智处于平衡的表现,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双手摊平,表示坦诚、真实,同时也能鼓励对方坦诚相待;手势下劈,给人一种泰山压顶、不容置疑之势,使用这种手势的人,一般都高高在上,高傲自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的观点不容许他人轻易反驳,伴随着这个动作的意思是“就这么办”、“这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不行,我不同意”等等;手势上扬,代表着赞同、满意或鼓舞、号召的意思,多用于演讲、公众发言或打招呼,这种手势动作幅度较大,容易使人产生比较鲜明的视觉形象。有些人主观上为加强语气,还特意采取某种手势动作,用以表示特定涵义。
手势使用太多,成为无意义的举动,这是一个人轻浮或狂妄的表现,在社交上极不得体。
腿脚的活动也能展露人心。在公司的销售工作奖评会上,当公司领导对销售经理的管理水平提出急待提高及工作改进建议时,与会的销售经理坐在那里臂腿交叉,神态呆滞,显示出种种表示异议和防御性的身体语言信号。十分有趣的是,当这位发言人转了话题,开始讨论经理的作用与推销员的关系时,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顿时振作起来,并将腿的姿势变成了一种美国式的腿部交叉姿势。显然,这些经理此时对领导的赞评表示认同,心情愉快。
通过肢体语言能够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有的人好用嘴咬手指、眼镜、铅笔或其他小物件,这种人往往性格过分内向,喜好我行我素;有的人则好用指尖轻捋头发,轻搔面部或把食指放在嘴唇上,这种人往往性格达观,处事泰然;还有的人好抚摸下巴(一般是男人),这种人一般是“理智型”,处理问题老练、审慎。
肢体语言是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它通过手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它能充分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并可帮助接受信息的人深刻、准确地把握言事意旨,有效地避免因言语表达的溃乏而带来的误解。比如,在长辈直言怒斥后生时辅以爱抚、安慰的眼神,会叫人心悦诚服;在妻子需要袖手旁观的丈夫做家务帮忙时,伴有一个亲昵、温柔的举动,会让丈夫饶有兴趣地来参与;在向下属吩咐工作时附上一个善解人意的微笑,则能令人心情舒畅;等等。灵活有效地使用体态语言,就会避免因语言不详而导致的言语沟通中的麻烦与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常常通过人物肢体语言的细致刻画来展示芸芸众生的心态。比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周南·关雎》)表达殷切思恋;“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礼记·玉藻》)表达小心翼翼;“固独粉饰貌,搔头弄姿。”(《后汉书·李固传》)表达故意做作;“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水浒》)形容极度恐惧。
心理洞察术。
1、阅人首先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一个人的价值高低绝不能凭一时的观察或是只看他表面的现象。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