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调节术(11) - 心理三术:洞察术、操纵术、调节术 - 牧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5章调节术(11)

第35章调节术(11)

我们有权力决定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能由别人来代做决定,更不能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意志,而自己却成了傀儡。其实,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并不见比自己高明多少,也不会比自己更了解自身实力,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是最好的。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让别人来控制你。

我们应该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当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困难、病痛时,如果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竭尽自己之所能改变不利的状况,就是展现了生命的强大,就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一种抗争。

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说:“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主人。

对待他人没必要吹毛求疵。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苛求,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的条件、他人的需要、工作可达到的限度等对达成目标的限制,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予自己和他人许多压力与责难。完美主义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而经常地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除了因苛责、批评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也容易有由于所定目标过高,又怕无法完成所带来的不完美感,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太多、畏首畏尾的感觉。

不少人为求完美而吹毛求疵,结果却是降低了自己生活的质量。我们有时精神萎靡,心境恶劣,疲惫不堪,不正是由于我们过分注重一些毫无价值的小事才引起的吗?这种性格上的弱点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

吹毛求疵者的眼光总是非常狭隘、非常近视的。他们只顾眼下,不管将来;只计较细小的事情,没有远大的计划;只贪图分厘的利益,不计算万千的收入。有这样性格的人,必将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吝啬、苛刻,失去一切感情,失去一切友谊,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你吹毛求疵,是因为你把许多无足轻重的事看得太重要了。实际情况肯定并非如此。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值得重视和谨慎处理的是那些足以改变命运的事件、机遇和挫折。人没有必要处处留神,那只会增加你的负担。

对待生活中的其他事也是如此。一个健康的人,有时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总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从而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假如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寻根究底,去问一个为什么,那实在既无好处,又无必要,而且败坏了生活的诗意。

这时,你就可以发挥一下“模糊概念”的魔法,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即使弄得清清楚楚,又有什么意义,完全可以撂下不管。至于有些并不太重要的事,基本了解也就可以了,更不必要钻进牛角尖,细细考证,吹毛求疵。只有对一些小事“模糊”一些,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乐趣,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大事,进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样,心境也就自然日益变得舒畅起来。

如果你有喜欢指责自己或他人一切小错误的心理,或者被一些小事困扰而情绪恶劣,你不妨退一步想: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永远是无法挽回了。往事已成为历史,它并不因你的焦虑、悔恨和自我折磨而有所改变。

心理调节术。

1、责己严而待人宽。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强对别人的信任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2、学会自我安慰,对待别人不必斤斤计较。

3、完美主义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4、用放大镜看自己,用望远镜看别人。

爱情是“拾麦穗”,婚姻是“拖大树”

完美有时并不能单靠一个人就可实现,两个人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更能创造完美的奇迹。在爱情和婚姻中,无论两个人其中的哪一个在对方的眼里,都应该是最完美的。因为,完美还有最高的表现形式:琴瑟合鸣。

爱情和婚姻的完美标准在哪里。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两手空空地出现在老师眼前,垂头丧气地说:“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不得已只好放弃,再接着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

苏格拉底回答说:“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回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