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调节术(1)
第25章调节术(1)
人的一生总是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做着适应及克服的努力。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加以调节,让不良情绪长期左右自己,就会有损于健康,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因此,每个人都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自己愉快的心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心理调节的过程是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人生在世,要战胜自己很不简单,一般人得意时得意忘形,失意时自暴自弃;人家看得起时觉得自己很成功,落魄时觉得没有人比他更倒霉。惟有不受成败得失的左右,不被无形的障碍所困扰,纵然身体受到束缚,却能心灵自由,才算战胜自己。凡是能够肯定自己、征服自己、控制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的人,就具备了足够的力量战胜事业和生活中的一切艰难、一切挫折、一切不幸。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人必须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如果抱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变化,必然是行不通的。在取舍、肯否之间人们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而惟一可行的解除定势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自身的视野,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以及摆正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一张一弛:通畅心路,打开心结。
人生就像条弦,太松了,弹不出优美的乐曲;太紧了,容易断,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奏出舒缓优雅的乐章。人的精神和心灵也同样如此。平衡内心,就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过于封闭,犹如勒在脖子上的绳索,会令人窒息;过于放纵,又会滋生懒惰、空虚的情绪。只有开放和收敛协调运用,一张一弛有效结合,才会让心灵舒畅又不无所依附,让精神集中又不殚精竭虑。
作茧自缚令人压抑,敞开心扉心旷神怡。
封闭是一种束缚,开放是一种心态。身体被束缚也许只是有点皮肉之苦,而心灵若是被禁锢,则很难在精神上表现出愉悦和满足。因此,封闭心门不如主动放开,这样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互动和情感沟通。
封闭自己等于给心灵上锁。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与社会不合拍,人际关系方面也格格不入,那么是时候检查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了。看看吧:你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对一切社交活动都不感兴趣;你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即使有人约你出门也总找各种借口推脱;你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心里话从不对别人说,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绝对守口如瓶……以上这些因素就是你的症结所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一旦拥有封闭心态,往往就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其实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害怕说出的话不对味,倒了大家的胃口;担心因为哪壶不开提哪壶,而遭到斥责;害怕自己的口误刺中了对方的痛处,而导致唇枪舌剑……种种的担心和害怕,使到嘴边的话又溜了回去,使本可畅所欲言的时候却又欲言又止,想了三番五次最终把心里的话咽进了肚子里。结果,想说话的时候与自己说,把心里话写进日记中,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也学着古人那样撰文咏诗,托物言志。
当然,也有些人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这种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
具有自我封闭行为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合群”。即使交朋友,也只和自己在性格、习惯和趣味等方面相似合得来的人交往,凡是在这方面合不来的人就一概拒绝。不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不相往来,也不顾及其中的利害关系,不善解人意。在与人相处时,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和怀疑等)多于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和喜悦等)。因此,自我封闭的人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没有知心的朋友。
这种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不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试想:你独处深宅,孤陋寡闻,信息从何而来?你没有朋友,孤家寡人,遇到困难谁来帮助你?你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你的苦恼无处倾诉,也没人为你出谋划策……
如果拒绝与人接触,把自己囚禁成一座孤岛,我们就会变成痴人,我们的心很快就会被荒芜吞噬,结果只能是自我封闭,离群索居,被人孤立,处处吃亏。
没有人愿意选择孤独,没有人不想交朋友。相信你也是一样。既然你的内心里怀有着交友的渴望,脑海中憧憬着与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欢乐,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封闭自己呢?所以,尽快摆脱你的孤独现状吧!不要再作茧自缚了,敞开心扉,勇敢地走进大家的生活中去吧,感受集体的欢乐与痛苦,分担大家的风雨和成就,你的个人魅力就会在集体中实现和升值。
主动,让人际间的心路畅通无阻。
如果你渴望与人沟通,想结交更多的朋友,却一时不知道如何适应人多的“热闹”和来自大家的认可和欢迎,那么,可以循序渐进,逐步地适应社交圈。
首先,主动伸出友好的手,对他人表示欢迎。一个人是否有人缘,大大地左右着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要想改变,就必须从现在起建立你的人缘,建立高层次的人际关系。为此,你要积极地走出去,扩大与人交往的机会。
要想拥有朋友,你就要与人接触、交往。朋友并不是天生就是你的熟人,也不是生来就为你准备好的,朋友需要你通过社交这个手段来获得。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每个人交朋友的路都是沿着这一轨迹走着的,因此,你要把身边的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先主动地与对方交朋友。
其次,要善于主动和陌生人说话。观察一下身边从来没有说过话的“陌生人”,看上去好像亲切了许多;看着新搬来的邻居,心想着要不要主动先打个招呼;公司里来了个新同事,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是不熟悉,实在太不应该了。的确,由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但任何过程的实现都有一个突破口,把陌生人变成朋友,就要先主动和对方说话。
心理学表明,如果能够找到和他人的共同点,就可以打开初次见面互相不熟悉且心存戒备的窘境。
为了发现他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同对方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比如乘坐火车时,你可以巧妙地接近对方:“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对方回答“xx学校。”“噢,算来咱俩还应算是校友呢。”……于是,彼此的陌生感就轻而易举地消除了。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
当对方敞开心胸和我们说话后,接下来的交往就会变得轻而易举。比如你可以进一步地询问对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从而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这样彼此的亲密感就会更深一层。你只有打通了他人的情感需求通道,才能让对方彻底放下戒心,从心底里认同你。
个人要在集体中才能生存,个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影响。当自己需要帮忙时,主动地向他人提出请求,便可以得到对方的帮助;当别人有了困难,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对方也因而对你充满感激;主动地跟人打招呼,换得的是对方的笑脸相迎;主动地伸手与人相握,那么结果将是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