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孟德新书
第753章孟德新书
范阳,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
为了防守住范阳,负责守卫范阳的前部都督沮授不仅调动冀州本土精锐,也开始调动曹操旧部。
哪有冀州本土军队在前拼命,让客居冀州的曹军过安稳日子的道理?
真这么搞下去,冀州男人死的七七八八,岂不是便宜了这些来自中原的飘泊羁旅之士?
但曹军各部的组成性质不一样,不同的将军,不同的部曲构成,在沮授眼中有着不同的评价。
例如深得袁绍喜爱的曹仁、夏侯渊与乐进,这三人反而不被沮授看在眼里。
沮授更看重拖家带口的人,例如李整李典兄弟,以及吕虔、吕昭等人。
尤其是吕昭,陈留汴水一战时,许褚被迫投降时裹挟吕昭所部残兵一起投降,以此居功。
吕昭被迫投降,又乘夜带伤出逃,泅渡冰冷的汴水,重返曹军序列。
面对这样的忠臣,曹操自然会立吕昭为典型,立刻补足了吕昭的军队。
只是补给吕昭的是青州兵,曹操被杀后青州兵大溃乱,杀死了前来镇压的夏侯惇,吕昭又何德何能能约束所部的青州兵?
所以不同于李整、吕虔自带宗族部曲,沮授更看重吕昭那股拼命建功立业的狠劲。
如果吕昭被裹挟投降后,不逃归曹军阵营的话,以赵基的知人善用,可能吕昭此刻的地位不亚韩猛、朱灵。
这样的人不该埋没,沮授几次举用,袁绍才不情不愿的给吕昭授兵千人。
头顶就是烈日,吕昭所督千人跟随一支运粮队北上,渡河之后终于抵达范阳城南郊。
南郊立有东西两座营垒,吕昭见是两面不同的战旗,一面是昭义校尉李,一面是立义中郎将李。
前者是李典,后者是李典的堂兄李整。
庞大的山阳李氏,被河北方面一分为二。
山阳李氏乡党部曲五千余户,河北上下谁不眼馋?
可哪怕是袁绍,也不敢轻易吞并这五千户部曲;你今天能吞率部来归的兖州豪强,那其他各州的豪强谁还敢来?
能吞外乡人的部曲,是不是还想着吞冀州大姓的部曲?
这已经不是地域党争的问题,而是个身份阶层问题。
在这一方面来说,河北大姓高瞻远瞩,眼中山阳李氏算半个自己人,比袁绍还要值得信赖。
山阳李氏以一分为二的方式降低了自身的威胁,但此刻,他们依旧被河北大姓拉过来当外层的消耗品。
再是同阶层,可地域终究不同,这种注定要死很多人的仗,还是要安排外乡人先死。
反正家属都安置在邺城附近,李整、李典兄弟的部曲可以说是毫无退路,除了拼命之外,别无选择。
若是投降赵氏,除非赵氏能速破范阳,直扑邺城,将李氏部曲的家眷救出来。
否则邺城方面兵败之前,肯定会狠狠报复李氏部曲的家眷,让她们知晓人间真正的凶暴。
吕昭没时间去跟李整、李典兄弟打招呼……没有必要的话,他们这些外乡人尽可能的要减少走动。
只是李整此刻就在营内瞭望台上吹风纳凉,眯眼看着吕昭的战旗,上面写着‘奋威校尉吕’。
看了片刻,李整干咳两声,朝塔下围栏外吐出一口浓痰。
南风徐徐,这口痰落在围栏尖角立柱上,李整低声骂道:“叛徒!”
族中叔父李进在塔下看书,闻言握着竹简敲了敲梯子,李整低头与李进对视,这才敛容不语,扭头去看其他地方。
李进铺开竹简,继续研读这卷‘孟德新书’残卷。
这是曹操没有写完的军书,也可以理解为曹操行军打仗之际的经验总结。
曹军溃败,太多的机密文档流散出来。 李氏家族部曲团结,曹军集体溃败时,他们没有抢什么军械、财物,抢走了最不显眼的各类文档。
李整看过曹操的机密笔记,曹操认为吕昭是赵基派来的死间。
结果吕昭麾下青州兵哗变时,夏侯惇来弹压,就是死在吕昭麾下的青州兵手里。
这可能只是曹操多疑,故意记录下来,以后会限制吕昭的使用。
而夏侯惇之死,可能是误杀,也可能是谋杀。
反正夏侯惇死了,脑袋还被乱军割了……以后假死的夏侯惇重新出现,也非不可能之事。
可李进能想这么多,而李整就想的简单了,他相信曹操的笔记,认为吕昭就是赵氏的死间;也认为夏侯惇就是死于吕昭策动、诱发的兵变。
而这种事情,李氏家族自己清楚就行了,没必要向河北方面告密。
没人会喜欢一个喜欢告密、出卖同乡伙伴的人。
李氏家族这么庞大,想要维持凝聚力,就要以身作则,少做那种败坏人品的事情。
再说了,这个事情深究下去,李氏家族趁乱抢走了曹军机密文件,这更让袁绍忌惮,这是会死人的消息。
李整转向北面观察时,突然见北面烟尘卷起,当即呼喝:“叔父,北面敌骑来了。”
“来了?”
李进收好竹简,装入皮袋内扎好袋口,手挽皮袋这才不紧不慢攀登木梯,来到台上果然看到北面扬尘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