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前倨后恭
第754章前倨后恭
易京,公孙瓒闻讯后披戴盔甲,登墙观望。
此刻的他意气风发,就连身边左右军吏、卫士的士气也肉眼可见的明媚、蓬勃起来,整体上下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好啊,真好!”
公孙瓒看着七八里外化整为零,如水银泻地的河朔义从骑士,忍不住接连叫好。
这些河朔骑士分队而进,沿着道路、田野小路漫延而来,而且还都很嚣张的背插两杆左右微微展开、如似烈焰抖动的负羽。
一些小股袁军骑士企图纵火,然而正处于灌浆期的夏麦岂是那么容易引燃的?
反倒是这些袁军骑士的纵火行为,彻底激怒了易京城外的军屯据点。
他们可以暂时臣服袁军,只要他们还能屯垦,能生活,那暂时忍耐一番也不算什么。
可袁军纵火烧麦的行为,触及了军屯男女的底线。
也可能是滚滚而来的河朔骑士激励之下,唤醒了这些军屯男女的抗争意识。
这些被公孙瓒抓到易水两岸执行军屯的人,不单单是幽州籍贯,也有冀州、青州乃至兖州人氏。
如果公孙瓒基业稳定,蓬勃发展,一派兴兴向荣的景象,那这些男女就是公孙瓒的部曲、义从。
可惜公孙瓒这些年的事业起伏波动很大,导致彼此的依附关系并不牢靠,反复振荡之后,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
反正谁来主宰这一片大地,这些军屯户就给谁种粮,只要能有他们的那一份过冬口粮就行。
东路前锋都尉裴豹引着数十名亲骑登上道路附近的一处坟包土岗。
他驻马观望,见袁军各处营寨都已起火,火势旺盛,俨然无法扑灭。
根据斥候的前期侦查,这些袁军都已撤入北岸两座城邑,以及南岸的易阴城中。
裴豹亲自观察一番后,侧头对随行长史说:“传告中军,就说我东路各队所见,易水北岸贼军焚烧屯垒,尽数避入两座军城。另,易水浮桥已被拆毁,建议从蓟县周边征募造船工匠,以便重建浮桥。”
“喏。”
长史应下,立刻有书吏下马,一名甲骑也矫健下马,单膝跪拜。
就在甲骑宽阔、平坦的背上,根据裴豹口述的内容,斟酌文字开始书写这道军书。
随后军书呈送给裴豹,裴豹确认无误后拿出自己的随身小印,沾染印泥后盖上,交由一支五人小队送回后方。
虽然徐晃也能从其他环节确认、探查到这里的军情,那裴豹现在负责三路前锋中的一路,就该做好与中军的时刻联系。
军书传报后方后,裴豹就见易京东门开启,一队骑士径直朝他而来。
远远就察觉对方马瘦毛长,这支三四十人的骑队跑不起来,沿途也有拦截、审查的己方骑队。
最终拦截之下,只有七名骑士得以通行,渐渐来到了裴豹所在的坟包土岗前。
裴豹身后一名骑士拄着一面‘讨贼校尉裴’战旗,来骑也扛着两面战旗,一面是‘勃海郡守公孙’,另一面是‘破虏将军公孙’。
公孙范勒马观望,看到‘讨贼校尉裴’战旗,目光聚在那个‘裴’字愣了两个呼吸,随即抬腿一跃下马,上前高声询问:“可是赵太师麾下?”
裴豹驱马到土岗边缘,也是抬腿一跃下马,将马鞭转手递给卫士:“我乃前部都督徐公明麾下右前先锋裴豹,足下何人?”
“某家破虏将军领渤海郡守公孙范。”
公孙范见土岗下的卫士放开通道,就迈步上前,急声询问:“赵太师何在?”
“某不知太师所在,如今在徐都督麾下听令,不曾过问、打听太师行迹。”
裴豹也走下七八步,与公孙范相隔五六步,直接问:“蓟侯可好?易京兵马能战者还有多少?”
“家兄虽逢信都之败,然根基尚存。得闻太师兵马抵近,袁贼敛众退走,今城中吏士无不欢欣,能战者不下万人。” 公孙范尽可能往好处说,又补充说:“城中尚有良马五千余匹,正缺夏草。今易京解围,城中马匹觅食月余,就可参战。”
说着他忍不住环视土岗周围的夏麦,哪怕现在割取青麦来喂马,那马匹恢复效率会非常的快。
处于灌浆期的青麦,简直是马儿的最爱。
“月余之后才可参战?”
裴豹询问一句,见公孙范点头,就立刻对他的长史说:“回报中军,就说公孙破虏将军出城相见,自云城中战兵万余,良马五千余,休养月余就可参战。”
“喏。”
长史应下,裴豹审视公孙范,又观察公孙范的骑从,见这些人面容饱满,可见易京城中储粮确实充沛。
可公孙范等人有着浓郁黑眼圈,就连皮肤也呈现一种不健康的白色,整体气色呈现干枯之状。
裴豹简单观察,就断定公孙范这些人的蔬菜摄取严重匮乏,也就可以推断出城中马匹的健康状况。
公孙范很不喜欢裴豹仿佛买卖牲口时的观察目光,奇怪询问:“裴校尉这是?”
“没什么,见诸位气色不足,可是城内盐巴不足?”
“盐巴充足,尚可支用数年。”
公孙范说着忍不住笑了笑:“勃海、平原产盐,虽不及齐国、乐安,但足以供给易京。”
“嗯。”
裴豹点着头,就说:“还请破虏将军返回城中,转告蓟侯,请耐心等候。公明都督闻知后,自会遣使入城,与蓟侯协商两军配合诸事。”
“如此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