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大逆不道的苏原
江连盯着苏原,面色不善,似乎还在为刚才苏原插他嘴的事情而气恼。
他虽远在京城,但跟李敬程偶有书信往来。
李敬程曾在信中抄录过苏原那两首惊才绝艳的《咏鸡》与《石灰吟》,请他品评。
江连对苏原满心好奇,此番特意绕路云县,便要亲眼瞧瞧老兄的这位神童学生,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只是,这孩子也忒不懂礼数。
江连发出一声冷笑,“莫以为能写几首诗,就算得上神童了。你可知,真正的学问大道,全藏在四书五经之中,圣人之言字字珠玑,你该沉下心来好好研读,方不负你恩师的教诲。”
苏原有些恼怒。
你谁啊,轮得着你来教训我?给你脸了是吧。
江连见苏原一脸不服的样子,心中莫名升起一团怒火,沉声问道:“你都读过什么书?”
苏原迎上江连那道轻蔑的目光,顿时明白了他的心思。
想用你的学问来压我?
呵呵。
他不冷不热说道:“四书五经都读过。”
“好,那我便考考你,你只有七岁,我考你简单一点的。”
“你凭什么考我?”苏原的声音清越如泉,却字字戳心。
卧槽。
一旁的李瑾瑜目瞪口呆,心里直呼苏原牛逼。
“狂妄!”江连只觉得一股血气直冲脑门,肺都要气炸了。
他看向李敬城,眼神中尽是质问,这确定是你的学生?如此目无尊长!
李敬城面带微笑,轻飘飘说了一句:“苏原,不可无礼,江兄肯考校你,是你提升课业的难得机会,仔细应对。”
好吧。
江连冷哼一声,压下怒火,“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你且说说,思无邪该作何解?”
苏原淡笑道:“此乃孔子直指心体而言,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其根源都来自这颗无邪的心体,读《诗经》就是为了印证,并恢复自己本身就有的这颗无邪心体。”
苏原借用的是王阳明的注解。
李敬程却是心头一紧。
思无邪是什么意思,朱熹说得明明白白的,指《诗经》的教化功能纯正无邪。
满朝士子谁不是奉朱熹注解为圭臬,朱熹都说了,《诗》的教化功能能使人性情归正,你却说思无邪是直指人心本体的纯正无邪。
这样回答,分明是离经叛道,会让江连疯掉的。
果不其然,江连脸都绿了。
“错,大错特错!”
苏原迎上他那道不善的目光,掷地有声问道:“我错在哪里?”
江连冷哼,“朱子说,《诗经》无论是写善还是写恶,其最终作用都是用来感化人、惩戒人,使人的性情归于中正平和,这就叫思无邪。”
“你连朱子注解都没吃透,还好意思说自己读过四书五经,我看你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黄口小儿。”
“我再问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明明德?”
朱熹注解写得清楚,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意思是,明德是人天生具备的、本具众理的灵明本体,但被气禀和人欲遮蔽。明明德就是通过功夫重新明其明德,恢复本初状态。
苏原却朗声道:“明德就是人人固有的、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良知,明明德不是恢复一个外在的理,而是去除私欲,让自己内在的良知本体自然显现。”
这还是王阳明的话。
李敬程愣住了,捻须的手指悬在半空。
他教苏原时,这些见解自己都没想到,这孩子竟能自悟?
可江连却额角青筋突突直跳,“一派胡言!你竟敢推翻朱子之说,对圣贤不敬,好大的胆子!”
苏原翻了个白眼,嘴角撇出一丝嘲讽,“是你要考我,我答了,你又不满意。到底要我怎样?”
“你!”
“我什么我?你想要的答案,其实是朱熹的回答,可我回答的是自己的感悟,何错之有?”
江连被噎得脸色涨成猪肝色,转向李敬程,痛心疾首道:“敬程兄,你这徒弟有离经叛道之嫌,若不严加管教,将来必成异端,为士林所不容!”
李敬程眉头皱起,往前一步,不动声色挡在了苏原身前。
他虽然也惊于苏原的新奇见解,但终究是自己的学生,岂能容外人这般呵斥。
“江兄这话过了,苏原还是个孩子,不过是偶有新解,何谈异端二字?”
江连冷笑,“他这是要颠覆圣贤教化,你莫不是被他的神童虚名迷了心窍?”
李敬程也来了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