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朱夫人 - 我在乙游专心致富 - 沉睡蘑菇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朱夫人

第27章朱夫人

“我说咱们店里,近日是不是人越来越多了?”赵二擦擦汗,忍不住问。

今天跟他一起在大堂轮值的是一德和周全,两人闻言点头:“确实如此。”

沈记虽说一向佳客盈门,但眼下毕竟入冬了,许多常客年纪摆在那里,日日冒雪外出确实不易。

因此即便宴请往来的客人不少,但也不至于一日更胜一日吧?

好在一旁等候的客人们没听见,否则,少说也要拽着赵二说上半个时辰。

——拜托!那可是《大庆风物》!

京中报刊的顶流、无数学子的梦中圣殿,就算是再如何成名已久的大家,也以登上《大庆风物》为荣耀呀!

虽说论学术气质,《大庆风物》自然不如那些修了再修、验了再验的作品,但光是它那难以望其项背的发行量,就说明了这是一份辐射面很广的刊物嘛!

就算这时的学者、学子们,还不大能清晰地描绘出辐射面广、读者面广能带来的好处,但新一期《大庆风物》刊发后,沈记的客流量明显大幅增加,甚至比往日多了一倍有余。

其中自然也有年节将至,宴请之事增加的缘故,但论其根源,不得不提到折月客在《大庆风物》上发表的一篇小文。

折月客写自己在沈记包厢吃饭的经历,写其中美食、声名远扬的女客包厢,与沈记掌柜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也是在写其在朝为官的父亲。

虽不知这位父亲是谁,却能从折月客笔下读出他对孩子的疼爱,与其对自身官途的盼望。

将对父亲的敬佩、对儿时时光的怀念,用精到的笔墨,融入对菜肴和饭馆的描写之中。

以小言大,还不忘点了点亲爹为官不易、所受过的坎坷。

表面写吃,内里写情;欲说还休,又略显矜持,很是合了这群读书人的胃口。

无论是措辞还是立意,实在都是不易多得的一篇佳作。

听完此等解读的沈荔:......

要不是她亲口拜托薛依依写这篇宣传广告文,说不定都要把传言当真了。

这群读书人,倒是很适合去现代做阅读解。

“事前谁也没料想到,这群读书人也这么能掏钱啊!”赵二咋舌,“都说穷书生穷书生......”

沈荔挽着袖子摇头:“非也,非也——”

她时不时要过目芳姨记的账,故而知道,大庆风物的发行带来最多的新客人,并不是文人。

文人是没多少钱的,而沈记除了早餐,要吃一顿饭并不便宜。

反而是一些谈生意的商贾,又或者和朋友小聚的官员,对沈记新装潢的包厢赞不绝口。

他们看了大庆风物,一面也觉得这篇小文笔墨精炼、文采出众;另一面,却对所谓女客都能用的包厢有了好奇。

本朝虽风气开明,但女子独自上街出门,尤其是来饭馆这样鱼龙混杂之地,仍是忍不住叫人忧心。

试想,沈记的包厢能让这些名门小姐、乃至于让他们背后的父母放心,无论私密性还是安全性,其优越也就可想而知了。

商贾们谈生意也好,官员们偶尔讲些朝中大小事也罢,既然敢说给对方听,那么便认为对方是可信的,唯独怕的是消息走漏。

如今隔音技术做得不好,坐在茶馆隔间里,说话声音大些,整层楼都能听到。

即便那话里没什么绝密消息,但也有失体面不是?

如此,沈记的包厢反而成了他们极追捧的热门去处。

她这之前也读过几期大庆风物,因此那天见了薛依依的文章后便知道必能刊登。

只是没想到影响力如此之大,刚刚扩充出来的十二个包厢都不够坐的。

好在沈记跟这一片的街道司、捕快关系都好,郑元武几个这几个月,没有一天是不来沈记吃面的。

加上沈记纳税积极,因而街道司允许暂用梧桐街街面一部分位置,搭上棚子来给客人坐候。

否则大冬天的,在外面冻坏几个人,街道司也担不起责任。

但这样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沈荔多少有些为难。

以沈记目前的规模来看,再扩张恐怕不容易。

就算能买到铺子,沈记现在能掌厨的暂时也只有她一个。

宁宁毕竟人还小,虽然有些天赋,但帮厨也就罢了,做主厨肯定不成。

要是能有几个充分打好基础、技艺熟练、红白两案都能干的厨师送上门就好了......

沈荔忙活一天,好不容易闲下来,便抽空做了片刻白日梦,正要回后头院子里歇上一歇,就听见有人叫她:“沈掌柜、沈掌柜!请留步!——我们打个商量,如何?”

闻言擡眉一看,是刚刚从包厢下来的几个商贾,口音倒像是西南那边的人。

西南一带富的极富穷的极穷,再看衣着,嗯......

应该是极富的那一批。

几人里领头的那位戴着紫色貂毛帽,围了同色围脖,这时便开口:“沈记环境清幽,饮食也样样鲜美,无一处不周到。唯有一点......”

他竖起一根手指,故作神秘:“就是人一多了,这转桌用起来不甚美观啊!”

沈荔听了,也不由得点头。

虽然是系统出品的转桌,质量绝不会差,但最适合的人数也就在六到十人之间。要是人太多,用起来的确不太方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