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大饥荒 - 附身家族,从架空大明朝开始 - 拜了个白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6章大饥荒

奉天殿内,朱高炽表情凝重,他将手中奏折重重搁在案上。

泛黄的纸页上,是河南巡抚写的字。

“豫省大旱三月,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数十万生民无粮可食,易子而食者有之,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墨迹仿佛都浸着血泪,看得他指尖微微发颤。

“更棘手的是这个。”朱高炽抬眼看向阶下的内阁学士们,声音低沉。

“奏折说,已有三万余难民不知何故,正一路北上,沿途州县报来的消息,说他们扶老携幼,队伍绵延数十里,似有往京畿而来的势头。”

夏原吉眉头紧锁,抚着胡须沉声道,“如今北征大军刚动,京畿防卫空虚,若这三万流民心怀叵测……”

话未说完,已透着几分隐忧,旁边几位学士也纷纷颔首,乱世之中,流民聚集成势,往往是变乱之始,由不得人不警惕。

“不可妄断。”杨荣上前一步,拱手道。

“殿下,流民北上或有他因,或许是听闻京畿有赈灾粮,或许是寻亲投友,贸然决定造反,恐失察民情,当务之急是速派信使查探其动向与缘由,再做定夺。”

朱高炽点头,“杨学士说的是,河南赈灾粮已调拨五万石,为何仍有如此多流民北迁?

沿途驿站是否按规接济?流民中有无头领串联?”

他一连串问出数个问题,句句切中要害,殿内众人即刻围绕赈灾措施、流民动向议论起来,笔墨在奏章上飞快记录,务求尽快厘清头绪。

正议论间,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户部主事气喘吁吁地进殿,捧着文书躬身禀报。

“殿下!流民北上的缘由查清了!”

朱高炽精神一振:“快说!”

“回殿下,这三万流民皆是河南灾民,他们并非要闯京城,而是听闻城外有处矿区招工时给足工钱,管吃管住,才拖家带口沿官道赶来的。据沿途驿站估算,最多十日,这队流民便能抵达矿区附近。”

“矿区?”

朱高炽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什么矿区竟有这般吸引力,能让数万灾民舍近求远?”

主事连忙回道,“正是工部左侍郎方中宪方伯爷掌管的煤矿区!

听说那里招矿工,运煤夫,工钱比寻常地方高几倍,还管三餐,河南灾民早有传言,说到了方大人的矿区,就有活路,这才结伴而来。”

“方中宪?”朱高炽先是一怔,随即眉头皱得更紧。

“是他……”

他起身踱了几步,目光落在殿外,沉声道。

“三万流民聚集城外,若矿区容不下,或安置稍有差池,一旦断了他们的念想,饥民愤懑之下极易生乱,北征在即,京畿绝不能出半点岔子!”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都明白其中利害,流民若安,则是劳力,若乱则是祸根。

朱高炽停下脚步,语气斩钉截铁。

“传旨!即刻召工部左侍郎方中宪,速到奉天殿议事!”

方中宪接到传召时,正在煤矿区旁的新工坊里盯着工匠们调试熔炉。

案上摊着几张玻璃烧制的图纸,旁边堆着刚运来的石英砂。

他正琢磨着造出透光的玻璃窗,既能给矿上工棚挡风雪,将来或许还能做望远镜的镜片。

可工匠和学徒加起来才百余人,进度慢得让他急得抓耳挠腮,心里正盘算着再招些手脚麻利的青壮。

“大人,宫里传旨,让您即刻去奉天殿议事!”宦官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方尘纳闷地放下图纸,拍了拍手上的灰。

“何事如此紧急?”

“太子殿下和内阁学士都在等您。”

方尘也没有多想,他匆匆换了官袍,骑马往宫里赶,一路还在琢磨。

莫非是水泥大道的石料没跟上?还是火器工坊的木炭不够了?

直到踏入奉天殿,见朱高炽面色凝重,内阁学士们神色各异,方尘才觉事情不简单。

待朱高炽将河南流民北上的事一说,他这才恍然大悟,后背竟沁出一层薄汗。

三万流民!这规模比矿区现有人口还多三倍多,他确实需要人手,可也架不住这么多啊。

“方爱卿,”朱高炽见他神色变化,开门见山问道。

“那煤矿区如今有多少人手?还能再安置多少流民?”

方尘躬身回话。

“回殿下,矿区现有矿工、运夫、工匠共五千余人。若流民到来,可扩挖煤窑、增开运煤队,最多能再添一万劳力。

再多,工坊,粮草都跟不上,强行安置反会出乱子。”

他顿了顿,补充道,“煤矿的活计要下井、搬重物,多是青壮劳力能干,老弱妇孺安置起来更难。”

朱高炽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一万与三万,差着两万的缺口,这些人若安置不下,滞留京畿城外,饿肚子,生疫病,都是天大的隐患。

殿内气氛一时有些凝滞,夏原吉正想开口提议从周边府县调粮暂济,却被杨荣一声轻笑打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