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7) - 三国英雄记 - 南门太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三国英雄记 >

第十五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7)

配角退场◎袁术另立朝廷

曹操正准备整顿人马支援南阳的曹洪,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春天,就在曹操转战南阳郡的同时,身在扬州的袁术突然心血来潮,自称皇帝,此事震撼了全国。

早在两年前,汉献帝败于曹阳之时,天下盛传汉献帝已经遇难了,举国哀伤,但袁术心里却暗自高兴,因为他脑子里一直都有个可怕的念头:自己当皇帝。

说实话,袁术此时的实力很一般,离开南阳郡后本来想到兖州一带发展,但打不过曹操,逃到了扬州。他杀了扬州刺史陈温,在寿春建立起基地,也曾有过兴盛的时候,那时手下有孙策、郭贡、张勋、桥蕤等人,势力也曾发展到周边的豫州、徐州一带。

后来,孙策离开了袁术到江东独立发展,使袁术集团的力量大减,袁术手下再也没有特别能打的大将,说是占领了扬州,其实只是扬州六郡里的两个郡而已。

但袁术此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向自我感觉良好。

之前说过,得到汉献帝遇难的消息时袁术就迫不及待地召集过会议,暗示手下拥戴他称帝,但手下反应冷淡,只好作罢。

可是,袁术想当皇帝的瘾一旦被勾起来,不达目的他吃饭不香,睡觉不踏实。

他整天都在想着要当皇帝的事。后来证实,汉献帝遇难于曹阳纯属误传,但即便如此,袁术仍然没有死心。

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许多神秘预言,基本上都是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或者是别有用心之人编出来的无稽之谈,但有很多人相信,有人还深信不疑,袁术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些神秘预言里,有一句话很知名,叫“代汉者当涂高”。

这一句话的前四个字好理解,就是接续汉朝国祚的人,灭亡汉朝的人。后两个字却十分费解,“涂高”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但袁术认为这很好理解,这个“涂高”就是指他自己。袁术字公路,“术”是城邑内的道路,“公路”指的也是路,而“涂”被他理解为“途”,也是路的意思。

这种理解很牵强,但袁术认为一定是这样的。

而且,根据“五行终始论”,汉朝属于火德,取代汉朝的一定属于土德,袁姓就属于土德,是有资格取代刘汉统治的姓氏。这一条又成为上一条的佐证。

这时候河内郡人张炯又帮袁术弄出来一个符命,以兆袁术的天子之应,袁术更觉得皇帝非他莫属了。

张炯的这个符命,史书均有提及,但都不知道具体为何物,估计跟河里挖出个写字的石头、鱼肚子里发现一条写字的绸子这些事差不多。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袁术觉得自己再不出来当皇帝都有点对不起上天的眷顾了。他听说孙坚当年在洛阳宫里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把孙策的妻子软禁起来,逼她交出玉玺。孙策这时已经到江东开辟根据地去了,无奈之下,孙夫人只好把玉玺给了袁术。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寿春正式称帝,但他这个皇帝很奇怪,既没有宣布国号,也没有下诏改元,他也不自称天子,而称“仲家”。

后世有人认为,“仲家”就是袁术新王朝的国号或年号,也有把袁术称为“仲家皇帝”的。但这些都是推测,“仲家”并不像个国号,更没有“仲家”作为年号的记载。

两年后,袁术走投无路之际,曾对自己称帝的行为进行过辩解,说他当时看到天下大乱,已经到了周朝末年七国分势的局面,自己出于一片责任心,出来替汉室管管事,自称“仲家”,仲是第二的意思,在他心里还是把刘氏当老大,并没有真的想当皇帝。

一般认为这是袁术给自己的辩解,但对照实际情况看一下,也许并不完全是虚言,袁术想当皇帝是确定无疑的,但他也知道自己实力有限,于是留了条后路,从而弄出个不伦不类的东西来。

但是,除了国号、年号这些以外,其他一切方面袁术都按照真皇帝的样子做了。

他改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类似于西汉的京兆尹和东汉的河南尹,寿春自然成了“京师”,他在这里任命公卿,建皇宫,设祠庙、明堂。

袁术在寿春大封百官,但大家似乎都不太给面子,并没有积极踊跃地来应聘。

袁术有点犯愁,心想无论如何得找几位天下名士来撑撑门面,不能三公九卿尽是阿猫阿狗之辈。他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陈珪,一个是金尚。袁术想请他们来当自己的“三公”。

陈珪是陈登的父亲,他本人也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陈球当过太尉,袁术和陈珪年轻时在洛阳就是哥们,此时陈珪在徐州的吕布那里,吕布是袁术的盟友,跟他要个人应该没问题,袁术给陈珪写了封信,但陈珪却没有来。不是吕布不放人,而是陈珪压根不愿意。

陈珪不仅没来,还给袁术写了封措辞严厉的信,把袁术批评了一通。陈珪说,让我去阿附你干那些非正义的事,就是死我也不能去(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看了陈珪的信,袁术气得牙痛。

金尚是个老党人,有一定名望,当年被朝廷任命为兖州刺史,而兖州那时已被曹操控制,金尚兴冲冲跑到兖州上任,结果连兖州地界都没有进就让曹操一路打了回来。金尚没有地方待,跑来依附袁术。

袁术任命金尚为太尉,但金尚死活也不干,并且准备逃跑,袁术把他抓住,一怒之下把他杀了。

袁术是个典型的小事看不上、大事做不来的人。

一般来说,对小事不感兴趣的人,常常会对大事发生错误的兴趣,这也许是他执意称帝的内在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袁术是个高傲且敏感的人。一般来说,高傲使人脆弱,敏感使人自卑,袁术想称帝,大概就是纠缠在脆弱和自卑的情结里无法自拔,才走出了这匪夷所思的一步。

◎趁机瓦解对手

袁术称帝,别人只是震惊,曹操却必须出手去管一管。

因为袁术的称帝行为不仅是叛逆,更是对曹操权威的挑战。曹操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朝廷弄到许县,刚刚安顿下来,运转还不到一年,东边就突然冒出个新朝廷。如果不给予迎头痛击,今后势必还会有更多的伪朝廷冒出来。

在曹操的战略规划里解决袁术本来不是优先选项,他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南阳郡问题,其次是吕布和刘备,然后是关中的凉州军阀,但现在袁术自己跳了出来,那就得先解决他了。

曹操还没有动手,袁术的两个盟友先表态了。

首先是孙策。名义上他还算袁术的部下,但现在在江东发展得很快,听说袁术称帝,孙策毫不含糊地给予反对。

袁术的僭越之举没有得到一个外部支持,就连他的老部下孙策也发来了措辞强烈的抗议信,反对其僭号,并趁机向天下宣告断绝与袁术的一切关系(以书责而绝之)。

孙策在信里细数袁术九大罪状,说他连董卓都不如,以董卓的狂狡,在废主自立之事上仍然不敢擅为,而袁术竟然干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这时候的孙策已经在江南渐成气候,实力不输于袁术,跟袁术翻脸是迟早的事。

袁术称帝无疑给了孙策一个最合适的翻脸理由,此前袁术为得到传国玉玺而扣押了孙策的夫人,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孙策还派高承为使者前往许县,向朝廷进贡,再一次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孙策的行为举动获得朝廷的肯定。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立即派议郎王为特使前往江东,对孙策进行表彰,并拜孙策为骑都尉,封吴侯。

孙策的势力已跨有数郡,骑都尉充其量是个太守一级的官员,孙策向王暗示自己想要个将军名号,王在来不及请示的情况下当机立断,自己做了回主,重新拜孙策为明汉将军。

当时,袁术手下的陈瑀屯驻在长江以北的海西一带。曹操让孙策讨伐这股敌人。

孙策领命,准备率军渡江作战。孙策刚要出动,陈瑀那边先下了手,派人悄悄来到江东,结交祖郎、焦已以及严白虎等割据势力,准备趁孙策主力渡江之际从背后下手。

这件事幸亏被孙策察觉,他派吕范、徐逸攻打海西的陈瑀,自己留在江东对付敌人。陈瑀最后被打败,只身一人逃走,跑到了袁绍那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