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三国英雄记.新霸主崛起》(1) - 三国英雄记 - 南门太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三国英雄记 >

第四十一章《三国英雄记.新霸主崛起》(1)

时不我待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孙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城南郊称帝,定国号为吴,建立了孙吴政权。至此,魏、蜀和吴三个政权全部建立,天下被分成了鼎足而立的三个部分。

就在孙权称帝的这一年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出人意料地再次由汉中兴兵北伐,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北伐了。

距离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其实才过去几个月,诸葛亮又一次向曹魏主动发起了攻击,不仅让对手也让蜀汉阵营的不少人吃了一惊。

这一次诸葛亮没有再去攻击陈仓,也没有出兵陇右,而是改变了进攻的方向,出击曹魏控制下的武都郡和阴平郡。

武都郡是汉中郡的西邻,诸葛亮出兵祁山时,他率领的大军其实要从这个武都郡经过。武都郡的郡治是下辨,即今甘肃省武南县,十年前刘备指挥夺取汉中之战,第一场仗就是在下辨打起来的,当时刘备派吴兰守下辨,曹洪、曹休率兵来攻,刘备命张飞、马超增援,曹休那时还年轻,却是魏军实际上的指挥官,他机智沉着,不为张飞等人虚张声势所动,一举突袭吴兰成功,将其斩杀,张飞、马超退走。

自那时起,武都郡基本上一直在曹魏控制之下。

阴平郡在武威郡的西边,治所文县,即今甘肃省文县,它原是益州的广汉属国,曹魏占领后,在此设阴平郡。

如果摊开地图看,汉中郡、武都郡、阴平郡由东向西一字排开,祁山和陇右大约在汉中郡的左上方,所以,从方位上看,攻取武威、阴平二郡不算“北伐”,应该称“西征”。

这是家门口的两个郡,虽在曹魏控制之中,但它们与长安相距遥远,孤悬于外。

前两次北伐无功,蜀汉上下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急需一场胜利。把相对易攻取的这两个郡拿回来,也是对士气的一次鼓舞,这大概是诸葛亮急于发动第三次北伐的原因。

即使如此,诸葛亮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而是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诸葛亮派将军陈式率兵去取武都、阴平二郡。陈式参加过猇亭之战,在刘备时期就是蜀军的高级将领,但史书里没有专门为他立传,有关他的事迹我们知道得较少。

但陈式只是诸葛亮派出的诱饵,目的是吸引魏军的主力。

身在长安的曹真在陈仓胜利的喜悦中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天气刚刚转暖,他根本没料到诸葛亮还会出击,加上魏军主力分散,武都、阴平偏远,所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曹真命雍州刺史郭淮组织就近的魏军前去救援,郭淮领命,带领人马朝陈式迎来。

魏军出动后,诸葛亮立即率领主力包抄过去,他亲自率兵攻向建威(亮自出至建威)。

建威即今甘肃省成县,距曹魏的陇右重镇上邽仅数十里,幸亏郭淮发现得早,赶紧撤退,否则就将被蜀军包围歼灭。

打退了来增援的魏军,武都、阴平二郡没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自此,这两个郡纳入蜀汉的版图。以后,蜀汉将武都郡和汉中郡拿出来,正式设立了汉中都督区,其级别与益州相同,吴壹、王平、胡济等先后担任过汉中都督。

阴平郡过去是益州的广汉属国,回归后名称未变,仍归益州管辖。

第三次北伐规模虽然不大,历经的时间也不长,但获得了全胜,意义也不小。

武都、阴平二郡,面积都不小于汉中郡,此战使蜀汉北部边防区的面积扩大了三倍,并把北部防线连成一体,为以后再出祁山、攻击陇右扫清了道路。

尤其是收复了阴平,控制了著名的阴平道北面的入口,对于防止魏军利用这条古道偷袭蜀汉意义十分重大。

汉中北有秦岭,南有陇山、巴山,北通关中要翻越秦岭,其间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等古道,南通蜀中要翻越陇山、巴山,中间有阴平道、米仓道等古道。

阴平道北起阴平,由鹄衣坝翻越摩天岭,经今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等地到达江油关,这条古道有700里,根据现在的实测约265公里,如今1公里约等于当时的2.66里,折算一下,大致吻合。

蜀中北大门是剑阁,是一处天然形成的雄关,极难攻取。江油关在剑阁之南,如果走阴平道出江油关,等于绕到了剑阁的身后,雄关天堑便失去了作用,曹魏最终攻破蜀汉,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现在占领了阴平郡,等于控制了阴平道,阴平郡收复后,魏军不能越剑阁去攻蜀汉的北部,也不能绕道去攻打蜀汉的西部,对巩固蜀汉边防有重大意义。

诸葛亮在武都等地稍做停留,按照征服南中的成功经验,对当地的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进行了一番安抚(降集氐、羌,兴复二郡),之后率兵回到汉中。

胜利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主立即下诏对诸葛亮予以嘉奖,诏书说:“街亭之败,原因都在马谡,但您却勇于承担责任,自贬职务(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寡人不愿违背您的意愿,所以顺从了您的意见。

“年前出师,斩杀了敌将王双,今年再出征,又赶跑了郭淮,招降了一批氐、羌部族,收复武都、阴平二郡,以神威震服了凶暴的敌人,建立了显赫的功勋。

“如今天下仍战乱不宁,最大的敌人仍然未除(元恶未枭),您承担着讨伐敌人的大任,是国家的支柱,却长期贬抑自己,这不利于发扬宏大的伟业。所以,现在恢复您丞相的职务,您务必不要推辞!”

首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上表自贬三等,目前的职务是右将军,长此下去确实不利于统一指挥北伐大业,所以后主抓紧时机赶紧恢复了诸葛亮丞相的职务。

对此,诸葛亮也没有再推辞。

◎孙吴迁都建业

孙吴方面,与蜀汉正式订立盟约后也有一个重要举动,那就是主动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孙权以此表明自己无意在西面与蜀汉相争。

孙吴黄龙元年(229年)九月,孙权下诏正式迁都。建业本来就是孙吴的大本营,屋舍、衙署一应俱全,孙权下令各机构回迁后一律利用原有设施办公,不再增加新的建设项目(皆因故府,不复增改)。

孙权留太子孙登镇守武昌,让陆逊以上大将军的名义辅佐太子,大将军诸葛瑾、尚书是仪等协助陆逊。

孙登此时20岁,他的性格与父亲完全不同,由于是婢妾所生,母亲又早早不在人世,所以他生性有些内向和敏感,同时也很善良,有茂美之德。

孙登有时候出去打猎,一定吩咐人走大路,远避农田,不能践踏庄稼,要休息时也总选择空地(至所顿息,又择空间之地)。

有一次,孙登骑马外出,忽然有一颗弹丸飞过,左右立即搜寻,发现有一个人刚好手持弹弓,身上还有弹丸(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大家认为刚才那一粒弹丸必然是这个人射的。

太子外出,你躲在一旁打冷枪,说你是刺客一点儿不冤枉,眼看这个人摊上了大事。

这个人喊冤,左右要打他,孙登制止了,他让左右先去寻找刚才那粒弹丸,竟然找到了,跟这个人身上带的弹丸进行了比对,发现并不一样(比之非类),孙登下令将其释放。

还有一次,孙登有一个镶着金马的水盂丢了,抓住了偷盗的人,原来是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孙登不忍处罚他,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遣送回家,还专门告诉左右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敕亲近勿言)。

孙登确实是个好人,善良、谦谨、富有同情心,这样的人容易赢得百姓的好感,也容易让身边的人感恩爱戴,但作为一国之君,似乎还欠缺什么。

所以孙权也有两手准备,在让孙登留守武昌的同时,他还任命建昌侯孙虑为镇军大将军,假节,在半州开府。此地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以西,位于当时的柴桑附近。

孙虑是孙权的次子,比孙登小四岁,聪明而且很机灵(性聪体达),更得孙权的喜爱。从这项安排里似乎可以看出,必要的时候孙虑有取代孙登的可能。

孙权回建业途中路过夏口,在此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研究迁都后的长江防务问题。

孙权虽然基于巩固与蜀汉联盟的需要决定迁回建业,但也担心武昌与建业间2000多里的河道,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来不及救援(虑水道溯流二千里,一旦有警,不相赴及)。夏口会议在水军码头召开,随行的百官以及驻守在附近的诸将都参加了会议。

孙权特意告诉大家:“诸位将军和百官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职守(诸将吏勿拘位任),有对国家有利的建议就畅所欲言。”

大家提了不少建议,有的将领认为应该在夏口附近的江面上建栅栏(诸将或陈宜立栅栅夏口),有的建议可以设几道铁索拦住长江(或言宜重设铁锁者),这些办法都没有被孙权所认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