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三国英雄记.王者的征途》(8)
风云再起
◎该“鹰派”登场了
曹操和刘备连打两场大仗,这让孙权轻松了不少。但孙权也有损失,就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兼汉昌郡太守鲁肃病逝了,年仅46岁,这让孙权悲伤不已。孙权亲临鲁肃的葬礼,远在成都的诸葛亮也派人前来吊唁。
在三国时期涌现的众多谋士中,鲁肃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为战略家的人。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战略讲的是全局、宏观,战术讲的是局部、微观;战略偏重于规划中长期目标,战术更着眼于当前的具体战役;战略往往更讲求通过军事手段达成政治目标,战术更多地关注每一战的输赢。
曹魏方面,荀彧是一位战略家,他很早的时候就为曹操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并为这个蓝图的实现付出努力;蜀汉方面,诸葛亮是一位战略家,他与刘备初次见面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成为此后刘备集团发展的指导纲领;孙吴方面,鲁肃就是荀彧、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孙刘联盟是他战略规划的最重要成果,为维护这个联盟他奋斗到了最后。
战术可以灵活多变,但战略却不能随意摇摆,战略一旦制定就应该努力去维护、去追求。在这一点上,鲁肃看得也比别人更远。
但不管怎么说,对帝王来说找到一位高水平的“战术家”较为容易,而要找到一位真正的战略家却比较困难,这正是鲁肃存在于孙吴的意义和价值。
鲁肃为人方严,内外节俭,治军整顿禁令必行,善谈论,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大家都认为周瑜死后江东人物鲁肃是魁首(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他主持荆州事务以来竭力维持与刘备的同盟关系,基本保证了江东的西边相安无事,他的去世是孙权一大损失。
周瑜临终前推荐鲁肃给孙权,但鲁肃在临终前却没有向孙权推荐继任者,大概鲁肃觉得自己的威望不足以与周瑜相比,或者他心目中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在众人眼中,这时候最合适的人当数吕蒙。鲁肃与吕蒙关系也非常好,但鲁肃并没有推荐他,这也许并非无意疏忽,而是二人在战略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
鲁肃如果是孙吴的“鸽派”,吕蒙就是孙吴的“鹰派”,这大概是鲁肃不推荐吕蒙的主要原因。
鲁肃死后,孙权起初确定接替他的是一个叫严畯的人。
严畯字曼才,徐州刺史部彭城人,喜欢学习,精于诗、书、礼。他文章写得好,避乱江东,和诸葛瑾、步骘这些一块来江东避难的北方人士关系很好。他的性格质直纯厚,是个老实人,被张昭推荐给孙权,先后在孙权手下担任骑都尉、从事中郎。
听说孙权交给自己这么大一副担子,严畯傻眼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根本带不了兵。
众人向严畯道喜,他却苦笑着说:“在下不过一介书生,根本不懂军事,没有这两下子勉强去,必然会后悔(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严畯说的时候很真诚,以至流下了眼泪(发言慷慨,至于流涕),但孙权还不放弃,坚持让他干。
孙权想试试严畯的武功,就让他骑马,结果严畯一上马就掉了下来(权又试畯骑,上马堕鞍)。
孙权这才收回成命。后来严畯一直担任文职,孙权称帝后,严畯做过朝廷的秘书长(尚书令)。
严畯不行,孙权这才改用吕蒙,任命吕蒙接任鲁肃的汉昌郡太守一职,屯驻于陆口,除吕蒙原来所部人马外,还有鲁肃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一万多人。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无论多么困难,鲁肃都在维系着联盟不破裂,但吕蒙的想法截然相反。
在接替鲁肃之前,吕蒙就曾向孙权秘密建言:“可以让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城,蒋钦率一万人沿长江作为机动,我率兵占据襄阳,这样一来我们既不必忧虑于曹操,也不必看关羽的脸色了(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吕蒙还阐述了谋取荆州的紧迫性:“刘备、关羽虚伪狡诈,反复无常,绝不能信任他们。现在关羽之所以没有进攻孙吴,只是因为陛下的英明,我们这些将领还在。如果不在我们强壮时谋取荆州,一旦我们死了,还有成功的可能吗(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吕蒙的这些话让孙权深受触动,认为说得很对(深纳其策)。但是,马上与刘备刀兵相见,孙权还有犹豫,他提出是不是可以先取徐州再取荆州。
吕蒙认为这个战略不妥,他的理由是:“现在曹操远在河北,被内部事务所牵制,暂时无力东顾,徐州的守兵虽然不足虑,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往自可克),但那一带地势开阔,交通方便,适合于骑兵作战,我们拿下徐州,曹操没几天就会杀来,还得派重兵去守。不如先取关羽,占据整个长江防线,到那时我们进退就自如了。”
吕蒙的这番见解同样打动了孙权。
吕蒙接替了鲁肃,以汉昌郡太守的身份进驻陆口,这里与关羽的防区相邻,尽管吕蒙已定下袭取荆州的决心,但他到任后表面上仍不露声色,反而与关羽更加亲热(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吕蒙时刻在观察着荆州的变化,寻找发起进攻的时机。
◎关羽“刮骨疗毒”
在蜀汉方面,最近上上下下一直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浩浩荡荡回到成都,一路风光无限。
留守成都的诸葛亮组织了盛大的仪式,迎接汉中王的归来,仪式的起点是成都腹地最北面的关隘白水关,自那里到成都之间数百里,一律大起馆舍,修筑亭障,沿途设置的接待点多达400多个(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到白水关,四百余区)。
不过,刘备心里还惦记着对诸葛亮说过的话,觉得关羽那边确实需要安抚,所以在离开汉中前就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前去荆州的公安,授给关羽前将军的印绶。
前将军在四方将军中地位最高,关羽成为武将之首,他很满意,认为自己实至名归。但是,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当关羽听说就连黄忠都担任了后将军时,立刻就火了,不肯受拜。
关羽直言不讳地对费诗说:“我不愿意跟一介老兵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费诗在诸葛亮栽培下日后成长为出色的外交家,多次出使孙吴,以能言善辩著称。遇到这种情况,放在一般人就傻眼了,但费诗胸有成竹。
费诗不慌不忙地对关羽说:
“建立王业需要各种人才,不只要某一种(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当年萧何、曹参跟刘邦从小相熟,而陈平、韩信是投降过来的人,但后来他们的地位韩信最高,没有听说萧何、曹参为此发过牢骚。
“如今汉中王因为一时之功对黄忠将军给予厚遇,但他在汉中王心里真正的分量怎么能与君侯您相比呢?汉中王和君侯您早已结为一体,福祸同享,我认为君侯您不必计较官号的高低和爵禄的多少。在下只不过一介使臣,衔命之人,君侯您如果不肯受拜,我也就回去交差了,不过我替君侯着想,担心您会后悔呀(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费诗这番话充分展露出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面对关羽的无理耍横,他没有害怕,没有为讨好关羽而乱拍马屁,但也没有跟关羽叫板,而是通过不软不硬的一通话让关羽自己去掂量。由于话说得在理,关羽也不是听不明白话的人,所以赶紧受拜。
关羽有点小骄傲,不过他是有理由的,他不仅跟刘备关系铁,自己也真有两下子,尤其现在坐镇荆州,事业正如火如荼。
尽管在后世充满了争论,但关羽仍然是汉末三国时代一流的猛将,抛开民间传说、演义附会不说,历史上的关羽也深受包括敌方阵营在内的同时代人高度评价,郭嘉、程昱曾说他是“万人敌”,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刘晔说他“勇冠三军”。
这些评价表明,关羽作为武将是相当杰出的。
刘备、诸葛亮等人先后进入益州,把荆州的军政事务都交给了关羽,无论是对付曹魏还是对付孙权、周瑜、鲁肃,关羽的态度都很强硬,处处维护刘备集团的利益。
这说明,在守土拓疆方面,关羽还算是称职的。
关羽坐镇荆州期间曾经至少负过两次伤,一次是庞德射伤的,这个庞德,就是马超之前的部将。马超投奔成都,没有来得及带上庞德,庞德归降了曹操,被曹操派到樊城归于禁指挥。由于庞德跟马超有特殊情谊,曹军中有人对他的忠诚表示怀疑。
但庞德做人光明磊落,他对人说:“我既受国恩,只有报效一死,就在今年之内我将誓杀关羽,如果我不杀他,就是他杀我(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庞德常骑一匹白马,关羽军中呼他为白马将军。后来庞德真与关羽面对面撕杀了一次,并且一箭射中关羽的面颊。
关羽另一次负伤,伤的是胳膊,留下了神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的故事,这件事虽然不是小说家完全杜撰出来的,但历史真相与传说故事却有很多出入。
先说故事版的“刮骨疗毒”。说的是,关羽在一次战斗中被曹军一名弓弩手射中了右臂,回营拔出箭,发现右臂已青肿,原来箭头有毒,毒已入骨,情况很严重。
这时神医华佗恰好赶到,判断箭头上有“乌头之药”,已“直透入骨”,如果不早治,这条胳膊就得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