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第九十章背后刺来的刀
第90章第九十章背后刺来的刀
【当年,秦昭襄王即位初年,秦国只有内史、陇西、巴蜀以及上郡等地,从这场伊阙之战种,秦国获得韩国的河外、上党之地,楚国的南阳、鄢浧之地,魏国的河东、河内之地,领土扩为十多个郡,国力大增....】
刘邦感慨道,“名将啊,悍将啊,我军中诸将,唯韩信可与白起一战,多亏你把他带来我汉军之中啊....”
提起韩信,萧何的眸色不由得幽深了一些,他慢慢斟酌道,“他们,确实都是千古难逢的大将之才....”可惜都没得善终。
这些日子,每每想到韩信,刘邦都觉得心头有点闷得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总之不好受就是了。于是他摆摆手,“罢了,罢了,前尘旧事,俱往矣!”
【而赵惠文王虽然饿死了老爹,但在国事上,也算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他的任期内,拜蔺相如为相,以廉颇、赵奢为大将,与秦数次交锋亦有败有胜,一时形成僵持之势...后来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赵丹即位,赵奢去世,蔺相如病重,秦国率大军前往赵国,在长平展开决战..】
【在这场对赌国运的庞大战争中,赵国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秦国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秦国还有战神白起....秦军屡战屡胜之际,却困于老将廉颇占据险固地势、坚守不出之策,若长此以往,此战将拖成持久战,对远道而来的秦军十分不利...于是秦军又以离间计,骗得赵丹换下老将廉颇,让赵奢之子赵括上场统兵....】(1)
朱元璋冷嗤道,“这一仗赵国若能拖他个三年五载的,最后谁嬴还未可知,偏偏赵丹那小子蠢,哼,赵奢打仗厉害,不代表他的儿子打仗也能很厉害...这种优势,若真能父传子,秦国又如何会亡...”
说到这里,他猛地顿下话头,若世间真有父子相传的本领,我大明又如何会亡?孟姑娘她,能把这种本领传授与我老朱吗?
【其实这个决定,遭到了赵括母亲的激烈反对,她认为自家儿子远远不如廉颇,完全担当不起这个重任,甚至还上书恳求赵丹收回成命,不过被赵丹拒绝了....赵括来到长平,马上改变廉颇的战略部署,正中秦军下怀,白起以霹雳之势,截断赵军粮草,围而攻之...5个月后,赵军战败,数十万人投降秦军,可白起并没有收留他们...长平之战,被斩首坑杀的赵军士卒,合计约40余万人,堪称古代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2)
赵武灵王看着画面中堆积成山的尸首,面色一片铁青,牙齿都忍不住在打颤,杀我赵军40余万人,岂非举国之精锐耗去大半?怪不得我赵国后来会败!不,本王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了....
【关于白起坑杀赵军之事,根据后世史学家推断,有这几种原因,第一点,白起担心如此多赵军投降到秦国后,身在曹营心在汉,反而会降低秦军整体的战斗力,而且这些兵士的家人都在赵国,将来如果造反,要镇压这么多人也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第二点,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是非常低下的,在当时历经三朝的商鞅变法,也只是集全国之力富国,而无法富民,在那个秦国百姓都不能吃饱饭的时代,增加45万士卒消耗粮食,对秦国来说压力也是巨大的,何况对方还不一定会忠于秦国...】
【第三个原因则是,前面我们说过,商鞅变法,抑商、重农、收重赋,就是为了把立军功,变成秦国上下唯一逆天改命的渠道,让秦国兵士上了战场奋勇杀敌,而秦国军功是按斩首人数算的,杀一个人敌人能晋一爵、或获封五十石的官职.t..】(3)
各朝各代的老百姓,悲哀地看着画面上那些被掩埋到深坑的士兵,感同身受。有家中亲人被征上战场、再也没有回来的妇人,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
那些惨死战场的亡魂,在统治阶层眼中,他们只是最低微的士卒,是一个个伤亡的数字,可在百姓眼中,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自己的父亲、儿子和兄弟...
君王想要的王图霸业,他们不懂,也不理解,对他们而言,谁当君主都行,只要那些贵人们别打仗,若能在征粮食税赋之时,给大伙多留几口够吃上几餐的口粮,那就是世间顶顶好的君王了....
【长平之战直接扭转了战国局势,让赵国元气大伤,无法再跟秦国争霸,也让各国君主惧怕秦国、同情赵国,继而空前团结起来,六国百姓更是抗拒成为‘野蛮秦国之民’...有人说白起是出类拔萃的职业军事家,也有人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狂魔,不管怎么说,这场空前绝后的大胜仗,让秦国上下陷入狂热的喜悦之中....】
【第二年,秦昭襄王再次出兵攻打邯郸灭赵,但所有人都没想到,那位长平之战后、想一鼓作气攻打邯郸的战神白起,这回却称病拒绝了出征,他甚至还劝君王先放赵国一条生路,先休养生息让国内百姓得以喘息...第三年,秦昭襄王再次下令,让白起担任灭赵大军主将,再次被白起拒绝....】
画面中,攻打邯郸两年的秦军久攻不下,楚国和魏国又带着数十万将士赶来支援,秦军死伤无数....
秦昭襄王怒气冲冲道,“让白起立刻前往邯郸应战!”
白起府中,秦昭襄王前来探望称病不肯启程的白起,强硬命令他立即出发。
只见白起再次劝道,“君上,臣说过,长平之战让诸侯心有戚戚焉,此番秦国再去攻打赵国邯郸,诸侯必会群起而攻之,届时赵国与他们里应外合,秦军必败无疑!此时放过赵国也就是放过秦国...”
秦昭襄王冷笑道,“怎么,怕了?还是说,你肯忠心的只有魏冉,不肯再为寡人卖力?白起,寡人命你,即刻前往邯郸!”
白起愣了一瞬,旋即坐直身体,一字一句道,“臣忠心的,永远只有秦国!只是,臣这身子骨,早就是个漏风的空架子了,请君上恕臣....这一回,真的无法再上战场,为秦国效力了....”
秦昭襄王静静看着他,随即笑了,“好!白起,你很好...来人!除去白起武安君之职,贬为低阶士卒,即日起不得再逗留咸阳,迁居阴密!”
白起重重咳了几声,苦笑道,“臣遵命,只是眼下病重不能出发,请君上宽恕些时日....”
秦昭襄王怒气冲冲拂袖而去...
另一个时空,因思念小嬴政过度,干脆找来白起、聊自家小乖孙的秦昭襄王嬴稷,停下了话头,暗道,还好当时,寡人还没来得及攻打邯郸,天上的仙人就降世了,不然,秦军损失就大了....
白起看着画面,面色平静无波澜。
【白起在咸阳逗留期间,魏楚韩赵联军大破秦军,秦军副将郑平安率两万人投降,邯郸解围,联军继续攻打逃往汾城的秦军主力...秦昭襄王怒火攻心,把秦军不能取胜的原因归罪于白起,下令他立即滚出咸阳,秦相范雎趁机劝君王杀了白起以绝后患...】
画面中,刚刚走出咸阳西门十里地的白起,接到了君主派使者送来的利剑,使者面无表情道,“白起,君上命你即刻自刎!”
白起茫然接过利剑,“我究竟犯了何罪,让君主恨我至此?两年前我就劝过君主,此番再攻邯郸,必会激起列国合而攻之,此战之败,非我之罪!”
使者笑了笑,“你不如再想想,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过...”
那一天,夕阳把天空染成了血红,把白起的影子拉得很长,过了很久,白起怆然笑道,“是啊,长平一战我坑杀数十万人,本就该死...”(4)
话音未落,他已横剑自尽,身躯缓缓倒地....
画面外的嬴稷忙伸手朝天幕而去,试图把白起拉回来,这时,身旁的白起急忙上前扶住他,“君上,臣在这里!那神画之中不过是预示而已,臣谢君上今生并未杀臣....”
嬴稷一把握住他的手,“白起啊,你要谢,就谢我那小曾孙政儿吧...”
【最后,白起长平之战的战果,被秦昭襄王急于求成的邯郸之战败光了大半:列国联军乘胜追击,展开收复失地之战,赵国收复武安、太原,韩国收复汝南大片地区,魏国攻占陶、卫六百里之地...韩赵魏三家再次获得壮大的时机,而一生专注于研究战争、谋划战争、赢得战争、无心拉帮结派的白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用超前的军事眼光预判出这场战争的必败,怀着反思和愧疚拒绝参战,最后又因‘善谋国而不善全身’而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并不喜杀戮、不杀功臣也不杀六国旧民的秦始皇,看着画面若有所思,“武安君,杀降自古为不详之兆啊...”
【又巧合的是,战国时期另一位武安君的下场,与武安君白起如出一辙,他就是被称为赵国战神的李牧...】
正在边疆带着将士们宰羊庆祝的李牧,迷惘放下了手中的刀——我,也会落得白起一样的下场?
将士们急忙围过来安慰他,“李将军,别怕,咱们一辈子守在这雁门关,打匈奴,别回去跟秦军交手....”
李牧苦笑一声,很快调整好心情,将士受命于君王,如何能随心所欲一辈子守雁门?
不过,就算如仙人所言,秦国最后注定会胜出,我李牧身为赵国之人,无论如何也该上战场与秦军血战,死有何惧?
【李牧多年驻守雁门关,一开始,他整天带着将士们吃吃喝喝、练习骑射,任凭匈奴怎么打,他都不准士兵捕杀匈奴人,这下不但匈奴人以为他是好捏的包子,连士兵和朝廷都大为不满,赵王一怒之下把他撤回来,换了人去驻守雁门,哪知一看,换去的将领虽然领兵出站了,但损失比李牧这不肯出战的还大,只好重新调李牧回去,允许他吊儿郎当吃吃喝喝...】(5)
画面中,好吃好喝于心不安的士兵们,纷纷请愿,“李将军,请让我们去打匈奴吧!我们一定把那些欺我中原人的狗东西打得满地找牙!”
“是啊,李将军,让我们出战吧!我们参军几年,天天跟着你吃香喝辣的,再混下去对不起国家啊....”
“是啊将军....”
李牧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哦?你们确定真的要打?打得过那些骑马的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