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不正宗的烧卖吃点算了
第62章不正宗的烧卖吃点算了
萧雨歇脑子里的烧麦菜谱,应该不是最正宗的版本。
而是根据大众的口味进行了些许的改良。
姜和葱白的参与程度变低。
老抽酱油等其他调味的出场率直线拔高突破数字零。
不过粘合馅料让肉馅更为滑嫩的熟淀粉,倒是没有被更为家常的鸡蛋液所代替,仍旧沿用了较为正宗的做法。
身旁的铁盆里,新鲜的羊腿肉被切成大小均匀的肉丁,鲜红的瘦肉连接着细微的奶白肥肉,纹理分明筋膜已全被剔除。
萧雨歇从储物空间里拿出一早备下的花椒水,他更换了双橡胶手套,少量多次地把花椒水倒在羊肉丁上。
新鲜的羊肉丁吃进水分,体积肉眼可见的胀大了些,外表也水盈盈的,有种一掐就能出水的鲜嫩感。
花椒水去腥去膻只是羊肉烧麦微乎其微的第一步,后边的调味以及葱白和姜蓉的加入才是大头。
铁盆内的羊肉不断顺着同一个方向搅拌着,直至花椒水完全浸透进羊肉组织当中。
萧雨歇这才依次倒入准备好的调味。
少量的姜蓉和葱白需放在最后,这一步加入的是改良后方子里要用到的酱油老抽以及其他调味品。
美食的制作过程有些时候是不断地重复,乃至枯燥的一个过程。
分明刚才已经用力搅打了羊肉馅,可在加入了新的调味后,一切又需要从头来过,继续顺延着刚才的方向不停搅拌。
直到红白的羊肉被调味染上深色,四方小肉丁的每一个面都均匀地裹上咸淡,萧雨歇才停下了不断用力打圈的胳膊。
搅打完成需要给羊肉松弛的时间,让调味更深度地滋养进羊肉组织中。
随后,再往肉馅里加入准备好的熟淀粉水,这一步又称打焖子。
利用淀粉水的黏性把肉馅勾芡,让肉丁与肉丁之间更具粘性不松散。
同时也赋予羊肉更进一步的鲜嫩。
仍旧是不间断的搅动,看着洒落在羊肉上的星星点点淀粉水。
想起这一步骤的名字——打焖子。
萧雨歇的脑海当中又不由自主地浮现了一种小吃——炒焖子。
作为特色小吃,炒焖子里的焖子同样是使用红薯淀粉制作而成。
红薯淀粉本身没什么令人牵肠挂肚的味道。
它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热气腾腾的铁板上,被铲子翻来覆去地炒拌。
表面光滑q弹的焖子被高温与铲子压缩地紧实,柔嫩的外表也渐渐生出裹住一层脆脆的焦壳。
切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块,盛在碗里撒入麻酱、蒜蓉水、辣椒油等调味,一碗炒焖子就做好了。
其灵魂在于稀溜溜的麻酱,厚重的没有勾兑过水的不行,必须要稀必须要完全覆盖住碗里的焖子。
一块儿放入嘴里,蒜香麻酱香糊嘴又独特。
用力咬下,外边是被麻酱蒜蓉汁牢牢裹住的焦脆外壳。
内里是热热弹弹的满足。
预算若是足够,还可以在焖子里加入不同的海鲜。海参、虾仁、螺片,累积起来的不同鲜味又讲给普通的红薯淀粉带来别样风味。
也许是刚才吃饭没有吃饱吧?
萧雨歇现在越想越饿,看着盆子里的肉馅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要放光了。
就这样一边搅合着,一边放空大脑。
重复让羊肉馅松弛这一步,直到最后再加入切好的葱白以及少量姜末。
而这个时候扣在盆子里的面团,也已醒发完毕,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准备了。
烧麦皮大小、薄厚外加长相都同其他包馅的面皮不同。
从基础的制作工具上就能窥见一二,饺子皮也好包子皮也罢,用的都是长条的、粗细均匀的擀面杖。
烧麦皮因要强调面皮上的褶皱,需要成品展示出簇拥的花边。擀面杖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所以必须需要用到专业的走槌,也就是烧麦槌子。
烧麦槌子和擀面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烧麦槌子是中间粗两边细。会在面杖的中央位置套上一个圆滚滚槌,方便为面皮上褶。
把小面剂子放在高堆起的淀粉上,一要先压实,把小面剂子按扁。
二要沿着面皮的中心点不断擀压着,将小小的面皮撑大,边缘带上淡淡的花边痕迹。
三要把初步擀好的面皮叠在一起,通常都是十五张到二十五张为一组。
因面皮本身具有黏性,擀压又是不断施加重力的过程,以防后续面皮黏连在一起,无法分离,造成浪费。所以每个面皮,都要满满地蘸上玉米淀粉。
为烧麦皮上花边的过程,也叫拧花儿。
细想想这个词还是挺贴切的。
用着巧劲借助着工具的力量在面皮的边缘处,拧出一层一层的花边。
让最终的成品又大又带褶,摊在桌子像是荷叶一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烧麦皮又称为荷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