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战六安常冯联手
第175章战六安常冯联手
舒城西南约二十里,杭埠河畔。
初夏的暖风,带着即将成熟的麦香,掠过一片微微隆起于广袤平原的岗丘台地。
台地上,残存的夯土墙基如匍匐于萋萋荒草间,几段青石地基倔强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
这里,便是传说中周瑜招募军队,屯兵训练的地方。
新任舒城令黄俊升身着簇新的青色官袍,望着脚下这片历经岁月的台地,低声吟哦,清朗之声中带着一丝文人的感怀:
“……不见人提三尺剑,空闻屯聚八千兵。”
黄俊升身前几步外,石山正背手而立,站在传说中曾是周瑜点兵校阅的高台前,目光越过脚下衰败的遗迹,投向远方那望不到边际的金色麦海。
丰收在望的景象,让他胸中豪气顿生,仿佛已看到红旗营大军粮秣充盈、驰骋草原的未来。他朗声接话,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指点江山的意气。
“克明,周郎当年能在庐江郡(注)聚‘八千’子弟,助吴郡孙氏平定江东,三分天下,成就千古风流,当有此膏腴之地一片功劳啊。”
“克明”乃是黄俊升的表字,老黄家颜值一流,黄俊升不仅相貌俊美,还通音律善歌舞,常被好事者比作周郎。
他倒是颇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与文韬武略的东吴大都督相去何止千里?
但黄俊升和石山是姻亲,周瑜和打下东吴基业的孙策也是姻亲,此刻又站在庐江郡旧地,他当即就听出了石山这番话中的深意,收敛心神,对着石山的背影深深一揖,语气恭敬而诚恳:
“元帅明鉴。下官才疏学浅,岂敢妄比周郎?更无统兵作战之才。但为元帅安定后方,为红旗营大军征战积攒粮秣、养育战马、募集兵员之心,却不敢有半分懈怠!”
黄俊升清楚,钟离黄氏的命运已与石山牢牢绑定,自己身为黄氏子弟,唯有尽心竭力为元帅做事,方能在以后建立的新朝中绵延富贵。
石山见黄俊升这么容易就被自己打了鸡血,转过身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好!克明用心做事,前程无忧。”
二人正说着话,岗丘下方蜿蜒的黄土路上,两匹骏马正朝着“周瑜城”遗址这边疾驰而来。
“元帅,常都指挥使遣骑队什长吴国兴急报!”
信使直入舒城,留守城中的龚午不敢擅专,又派人将其送到“周瑜城”面见元帅。
按时间推算,常遇春的捷报差不多就在这几天,但看台下信使的神情,又不像打了胜仗的样子。虽然猜到六安前线怕不是没什么好事,石山却没有慌乱。
“带他过来。”石山的声音沉稳,听不出情绪变化。
信使径直来到台地上,单膝重重跪在瓦砾上,抱拳行礼,声音因长途奔驰而略带嘶哑。
“禀元帅!我军初战失利,都指挥使与敌将朱亮祖激斗时受伤,各部也皆有战损,须得再整顿士卒,耽误了破城,都指挥使请元帅责罚!”
初战失利?勇冠三军的常遇春也受了伤?
黄俊升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偷眼看向石山,却见元帅面色沉静如渊,看不到半点异样。
实际上,石山心中还是有些波澜。
石山之前预判六安战事十拿九稳,自然不是对常遇春勇武的盲目信任,早在筹划出兵庐州路时,他就命人搜集了沿途主要对手的情报。
六安守将朱亮祖乃当地豪强,今年初才开始兴办团练,麾下兵马最初还不到六百人。
左君弼向红旗营献合肥宣布易帜,在本就岌岌可危的安丰、庐州两路防线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元廷陷入空前被动,仓促设立安丰路分元帅府。
但彼时大元四面起火,根本抽不出大军,只能饮鸩止渴,滥发“义兵”千户、万户之类的空头官衔,诱使豪强团练武装为其卖命,围剿红旗营。
朱亮祖便是在这股浊流中,捞到了一顶“义兵”千户的官帽,此后又趁机吞并了几股小团练,扩充至近两千人。
在庐州、安丰两路众多拥兵自重的“义兵”头目中,朱亮祖这点人马并不起眼,之前也无甚战绩,不意竟然一鸣惊人,能在正面作战中给了常遇春当头一棒。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局已定,石山倒是没有太多感慨。
他更在意六安守军的实际战力,只有重新准确评估六安守军的实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伯仁伤势如何?敌我两军伤亡情况怎样?”
信使虽然是个什长,对战局的了解却不少,还能准确理解石元帅问话的重点,回答很清晰。
“都指挥使伤到了左肩,暂时不能开弓,伤处已经敷药固定,不影响坐镇指挥。此战,我军小挫,阵亡一百九十七人,伤五百二十六人。敌军被阵斩二百九十六级,一百四十三人被擒。”
数百人的伤亡,对于如今已拥兵数万、地跨四路的红旗营而言,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先锋也还有三千余人,建制完整,主将虽然受伤但还能指挥,核心战力未损,问题并不大。
念及此处,石山心里就有了底,对信使和颜悦色道:
“吴什长起身说话,给我详细介绍下此战经过。”
“谢元帅!”
信使吴兴国行礼起身,稍稍整理了思路,道:
此战,都指挥使采取围三阙一战术,我军主攻东城墙,佯攻南北两面。
起初进展顺利,三面城墙下鹿角、拒马等障碍被清除大半,金指挥所部已架起云梯,麾下勇士就将登上城墙。
六安北门突然打开,朱亮祖亲率六百步骑冲出。陈指挥所部庐江军担负佯攻诱敌任务,防备不严,阵列本就散乱,被敌人冲击,瞬间大乱。
那朱亮祖又驱赶庐江溃兵,直扑东城墙而来,欲要攻击金指挥部侧翼。费指挥急率本部人马拦截,奈何敌军势头正猛,又被庐江溃兵裹挟,未能将其阻住。”
攻城正酣之际,侧翼却突然杀出一支生力军,以点破面,搅乱全局。
石山暗道这朱亮祖不仅勇猛,对战机的把握也极为精准!
“都指挥使见情势危急,亲率中军压上,连斩数名贼将,终将朱亮祖与其大队分割,团团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