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推战局濠州兵危 - 扫元 - 江湖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扫元 >

第137章推战局濠州兵危

第137章推战局濠州兵危

周闻道这次带来的情报非常重要,徐宋政权四处出击、南方白莲教在江南各地即将举义,必将轰动天下,也必然会影响到红旗营下一步战略,但石山并没有跟麾下文武透露任何信息。

原因很简单,此时不是知识大爆炸的后世,普通人能接触的信息非常有限。

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后勤等专业,任何人能专精一、两项,就是天下难得的人才。

要想全部涉猎,并都有一定深度,那也太难为这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了。

包括冯国用、李善长在内的红旗营文武,至少在现阶段,都不具备分析天下剧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能力,更别提依据这一形势变化,研究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这种情况下,盲目给下属开“视野挂”,不仅无助于应对即将到来的变局,还有可能导致部分人艳羡徐宋政权爆炸式扩张的表象,而偏向采取更加激进的发展策略。

但被动等待变局到来,也不符合石山的本性。

这段时间,他其实一直在为即将到来的危机做准备。

首先,是抓紧部队训练,特别是针对局部战场会战的演练。

红旗营营级编制越来越多,再靠石山一竿子插到底的指挥,已经有些不大灵活了。

石山采取的办法是以老牌封号营带乙等营的模式,再细分一层指挥——其实就是为下一步队伍增加营以上编制,继续扩编做准备。

其次,是利用每日晚饭后的队伍休息时间,给中高级军官轮流授课。

石山自成军后,其实一直在给属下授课,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他们的认知。

只是以前作战任务紧,授课主要采取讨论的形式,内容也以红旗营控制区周边州县地理信息,以及具体的战术研究,讲都比较浅。

不管是石山自己,还是其麾下文武,都有个认知逐步积累到最终跃升的过程。

彼时,石山连淮河沿线各路、州的地理情况都是模模糊糊,对大元的历史、朝堂政治了解也少的可怜,课题讲的太大,讲不清楚不说,还会因为错误的信息误导下属。

随着红旗营控制区逐步增大,石山掌控的军队和人口越来越多,视野不断抬升,汇总到他手中的信息也越来越充足,逐渐修正了部分错误认知,对整个大元疆域,也有了初步了解。

这段时间,石山便利用大战前难得的安宁,给众将讲大课。

授课的内容主要是历史和地理,当然不是干巴巴的常识灌输,真要这么做,估计大半将领都会听得云里雾里,不当场倒下一片打呼噜,就已经是石元帅威名赫赫,无人敢在其面前懈怠的结果。

石山以三国话本故事起头,结合当今地理、三国志历史记载及后世的一些研究成果展开。

如三国时的虎牢关,现在何处,为何后来失去了其重要性?刘福通、徐寿辉现在活动的区域,在三国时有哪些传奇人物和故事?孙权亲率十万兵马,为何拿不下淮西?等等。

三国话本在民间已有广泛的受众,普通人即便没条件听说书先生亲口讲话本,也肯定听长辈、亲朋说过二手三国故事,以这种故事会的形式开展教育,很容易就能众将沉浸其中。

而石山则在故事和讨论中,帮他们初步建立天下大局观和矛盾分析法。

今日,石山又以“哪里开局,才能推翻大汉,建立黄巾天下”为题,引道众将穿越千年时空,扮演一方黄巾军渠帅,果然引起了众将的激烈讨论。

中军大帐。

冯国胜立于汉末天下十三州草图前,手指地图右上角,侃侃而谈。

“要俺说,还是得先占幽州,金角银边草肚皮,幽州正是金角,只需扛着官军一面进攻,再北征乌桓、鲜卑,抢马、练兵,最多三五年,就能得十万幽州突骑,有此强军在手,天下何处不可取?”

“不妥,不妥。”

冯国胜才说完,李松就站出来,摇头道:

“魏武帝一统江北,合当时最富的十一州之力,也只养了几千虎豹骑。虽说那时先后经历了黄巾之乱和诸侯混战,民生凋敝,大不如前,但幽州苦寒,便是光和初年,又拿甚养得起十万突骑?”

冯国胜也意识到自己牛皮吹大了,有些难堪,退回原位,反问道:

“那你说,哪里好?”

与满脑子骑兵迂回、突击战术的冯国胜不同,李松底层出身,亲眼看见好兄弟咽气时还念着充饥的馒头,更在意军队给养保障,当即答道:

“益州,益州天府之国,田美民富,境内又盛产盐铁,光和年间,轻松养十万大军当不成问题。”

李松说完,王弼站了出来,道:

“益州虽然不缺钱粮兵甲,但出川道路陡峭狭窄,粮草转运困难,先主和孔明如此英雄,还有蜀地世家大族支持,几十年都做不成的事。

咱们是造反起家的黄巾军,世家的眼中钉,他们少不得暗地里使绊子,又如何做得成?”

王弼这番话,说得李松也有些没底了,当即干笑一声,坐下重新整理思路。

费聚加入红旗营后就一直在五河守城,近期才换防回到濠州,还有些不大习惯这种新奇的讨论体验,又怕石元帅误解自己听课不认真,等到大家冷场,赶紧接过话题。    “那汉高祖也是自蜀地起家,入蜀时还烧了栈道,粮草运送更不利,为何就能定关中、平天下?”

“这个俺知道。”

冯国胜喜读兵书,知道一些楚汉争霸的故事,答道:

“楚霸王三分关中,力分则弱,加之汉高祖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自然就能出关。”

傅友德虽然也读过几天书,但当下见识终究有限,脑中有很多不解,接话道:

“那为何蜀国就不能走子午道出奇兵呢?”

众将顿时都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交头接耳了好一会,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眼见着讨论进行不下去了,只能扭头看向元帅。

石山起身,走近悬挂的地图,道:

“所谓天下大势,须得放眼整个天下,才能明白大势。汉高祖能出汉中,韩信出奇策,霸王分关中,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关东诸侯林立,其中大半又不服霸王号令,牵制了西楚大量兵力。

蜀国以一隅伐占据天下大半的魏国,纵使能走子午道出奇兵,靠少数疲兵冲到长安城下,短时间也难破城。而魏国纵使丢了长安,也只需从容调集兵马,就能将入关蜀军赶尽杀绝。”

蜀、汉破局的异同点,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的清,但石山的目的本就不是单纯讲故事,当即将话题转到当前形势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