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民心所向江宁定 - 扫元 - 江湖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扫元 >

第249章民心所向江宁定

第249章民心所向江宁定

石山行事向来雷厉风行,既然已经从夏煜口中得知孙炎之才,又起了招揽之心,便不再拖延。命人在帐中备好笔墨纸砚,请夏煜当场修书一封,诚邀孙炎前来江宁共谋大业。

书信方一写成,石山就立即将其交给郭英,命其带人乘快马送到句容县,足见石元帅求贤若渴。

但孙炎并没能很快收到这封信,概因书信送达句容时,王弼正率领威武卫大军猛攻城池。城外旌旗蔽日,杀声震天,城内人心惶惶,城门紧闭。

孙炎被困于句容县城中,自是不能及时收到好友的邀请信,无从知晓石元帅正对他翘首以盼。

此前,石山综合研判战局,考虑到江宁城外成建制的元军已被荡平,下一步的战略重心将转向巩固根本,彻底孤立江宁。而数万大军每日人吃马嚼,粮草转运的压力也极大。

他便命王弼尽率威武卫兵马,东进句容县“就食”,以减轻后勤压力。

威武卫进抵句容城下后,王弼就立即下令伐木取材,赶造云梯、冲车、楯车等攻城器械,并仗着兵力雄厚、士气正盛,对句容县城连日发起了猛攻。

守城的元军及乡勇虽拼死抵抗,但在威武卫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下,终究力不能支。郭英等人抵达句容地区的第三日,威武卫将士便悍然攻破了城池。

此战,句容县尉负隅顽抗,被率部先登的威武卫第九营指挥使华高阵斩当场;县尹得知城破消息,知大势已去,绝望之下,于官署后堂悬梁自尽。

而县丞陈敬审时度势,深知元廷气数已尽,劝说团练使李源等人放弃抵抗,向红旗营投降。

破城后的清查府库、登记造册、甄别降兵、安抚百姓、恢复秩序等一大摊子事,千头万绪,幸而新投降的陈敬和李源等人很是配合,才让王弼这个不熟悉句容实情的“江北人”没有手忙脚乱。

陈敬乃是本地颇有声望的士绅,李源则是靠盐业发家的豪强,二人在句容县的上层士林与底层百姓中各自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与人脉。

元制,除了云南、川西、湖广少数民族聚居区允许当地头人担任“土官”外,像集庆路这等核心繁华之地,亲民官本应严格执行“避籍铨选”制度,即官员不得在本籍或邻近地区任职。

但王朝末年,制度崩坏,纲纪废弛,许多旧制早已名存实亡,只能让位于无奈的社会现实。

元廷后期屡废科举,导致正规的官僚选拔渠道不畅,人才储备本就不足。加之近年来江南、江北等地皆遭受红巾军及各路义军涤荡,各地官员死伤逃散严重,缺额极大。

无奈之下,朝廷只得下达“纳粟补官令”,允许地方上有财力和影响力的士绅、豪强,通过捐献钱粮来换取官职,以期能勉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这份诏令与之前解除“南人任用禁”诏令一样,颁布于一年前:“凡各处士庶,果能为国宣力,自备粮米供给军储者,照依定拟地方实授常选流官,依例升转、封荫。”

陈敬便是这一新政策的受益者,通过捐纳得授句容县丞一职。

此人倒是颇有眼光和决断,眼见元廷烂泥扶不上墙,而红旗营兵锋正盛,大势已成,便果断改弦更张,倒向了新的强者。

他不仅全力配合威武卫接收城池,还主动站出来,带头捐献了自家仓中稻谷千石,以充军资。

在陈敬的示范和动员下,句容县其他士绅大户也纷纷“踊跃”劳军,捐钱捐粮。

此举,使得王弼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顺利解决了威武卫大军在句容“就食”的问题,还能组织民夫,向围困江宁的红旗营主力输送大量粮草,支持主力长期围城作战。

事实上,胡大海在攻陷溧水州后,也在积极组织力量,向江宁城下输送补给。

这两条新补给线的建立,极大减轻了庐州路保障大军征战的后勤压力,使得元帅府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以应对元廷可能发起的疯狂反扑。

句容县这边,待紧急的军政要务初步处理完毕,城中秩序稍定,王弼想起石元帅交代的另一件要事——寻访孙炎。他便带着夏煜的信件,在一队将士的护卫下,登门拜访孙炎。

红旗营昨日刚破城,今日其统兵大将便亲自率兵来到自家门前,孙炎自是不敢拿捏架子,得到仆人通传,他稍稍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迎出大门,向等候在门外的王弼拱手行礼,道:

“王都指挥使亲临寒舍,在下有失远迎,请恕罪!”

王弼见孙炎其貌不扬,面色黝黑,行走间还能看出左腿略有不便,竟是微跛。

虽然孙炎气度从容,谈吐得当,但与王弼想象中的风流才子形象,还是相去甚远。他心下不由生出几分疑虑,试探着问道:

“阁下……便是孙炎孙伯融先生?”

孙炎显然早已习惯了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这种反应,只是淡然一笑,自嘲道:

“都指挥使没有认错,鄙人正是孙炎。在下虽然与王世则、方逢辰同疾,却无二位先贤之才。惭愧!”

他这番话巧妙借用了历史上有名的残疾贤才来比喻自己,既化解了尴尬,也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王弼出身小地主之家,读过些书,但不多,大略知道北宋与自己同姓的王世则是个跛足,因“连科状元”的传奇事迹而广为人知。

孙炎将方逢辰与王世则同列,王弼隐约觉得耳熟,却不记得什么时候听过,猜想大概也是类似人物,此刻却不便细问。

王弼今日登门,专为请孙炎出山,他牢记着元帅的嘱托,不敢怠慢,当下表明自己的来意:

“某今日冒昧前来,乃是特为孙先生送信。”

说罢,王弼便从怀中取出信件,递了过去。

孙炎连忙双手接过,只一眼便认出了挚友夏煜熟悉的笔迹。再结合送信人是石山元帅麾下大将,他心中便猜到了七八分:允中(夏煜字)想必已经获得了石元帅的重用,这是想邀我出山共事!

贵客登门,自没有站在门外说话的规矩,孙炎连忙侧身让客,道:

“有劳都指挥使亲自送信,孙某感激不尽!此处不是说话之地,还请都指挥使入内奉茶!”

王弼早年在家乡便常经历人情往来,统兵之后更是威势日重,应对这种场面自是驾轻就熟。他当即颔首,带着四名亲兵,跟随孙炎步入了宅院内。

孙宅临水而建,白墙青瓦,格局是典型的前堂后寝,门窗皆保持木材原色,未施过多彩绘,室内陈设简洁淡雅,却自有一股书香门第的庄重之气。

二人行至正堂,分宾主落座,孙家仆人立即奉上清热解渴的饮子。孙炎向王弼告罪一声,便拆开信封,一目十行地扫视信上内容。

果不其然,夏煜在信中盛赞石元帅雄才大略、善纳良言,并极力劝说孙炎把握良机立即出山,与自己一同辅佐明主,共创大业。

王弼见孙炎看完信,面露思索之色,便进一步说明来意:

“孙先生,元帅求贤若渴,特意叮嘱于我。如今战事未平,江宁至句容一路虽大致安定,但难保没有溃兵游勇为祸,路途并不太平。

先生若决意前往江宁,我部须派遣得力兵马,一路护送,以确保先生安全无虞。”

若是换成其他军纪败坏,不得(士绅)民心的军队,这等“护送”差不多就是强行掳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