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江南士人一串串 - 扫元 - 江湖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扫元 >

第248章江南士人一串串

第248章江南士人一串串

夏煜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尤善诗词,少年时便以才名闻于江宁。

但元廷治下,朝廷大比屡经变更,且对“南人”士子多有限制,致使他满腹才学无处施展,年过而立,仍是一介白身,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词文章博取声名,心中常怀郁郁不得志之叹。

红旗营大举攻入集庆路时,夏煜正在句容县赴友人孙炎举办的诗会,听闻江宁巨变,忧心困在城中的家人,正不知如何是好。

孙炎知道夏煜的心事后,以石山起事后的传闻,推测红旗营必不会有祸乱地方屠戮城中居户之举,劝夏煜若是不放心,不如待局势明朗,便直接回江宁打探情况。

孙炎话语含蓄,实则暗含鼓励夏煜借机观察时变,若红旗营果真成气候,不妨投效石山麾下,一展平生所学,总好过常年以诗酒为伴蹉跎岁月。

夏家在江宁城外另有田宅和别院,倒是不虞返回江宁后没有落脚的地方。但夏煜心中疑惧未消,总觉流言未必能全信,故而在孙炎庄上又滞留了数日。

其间,留意往来行人消息,并没有见到预想中从江宁蜂拥逃出的流民潮,也未曾听闻红旗营劫掠乡里的恶行,反而有零星从城郊来的商贩提及,红旗营买卖公平,对百姓并无骚扰。

夏煜心中稍安,这才辞别友人,半是期待半是忐忑,壮着胆子踏上了返回江宁之路。

途中,恰逢王弼率领威武卫大军东进句容县。但见官道上尘土飞扬,旌旗蔽日,刀枪如林,一支军容整肃的队伍正浩荡开来。

夏煜一介书生,何曾见过此等阵仗,吓得魂飞魄散,只道是遇上了杀红眼的乱兵,慌忙弃了代步的驴子,跌跌撞撞地钻入道旁林中,想要躲避。

他这般慌不择路的举动,自然引起了遮蔽战场的威武卫斥候的注意。

几名精锐斥候如猎豹般包抄过来,没费什么力气,便将惊慌失措的夏煜从树丛后“请”了出来,随即被送至威武卫前锋统兵官——第三镇镇抚使仇成面前。

仇成仔细盘问后,得知夏煜就是江宁人,返回江宁,也只是想和家人团聚,向其宣传了红旗营不掠民不伤民的政策后,就还了夏煜的驴子,放他离开。

并叮嘱他大战期间集庆路许进不许出,途中且莫再生事。

经此一遭,夏煜虽受了不小的惊吓,却也得以近距离观察了红旗营的军容军纪。

只见队伍行进井然有序,兵士虽面容精悍,却无凶神恶煞之态,对他这个“可疑分子”也并未肆意打骂勒索,与传闻中元军的溃兵和某些流寇截然不同。

他心中不由得信了七八分孙炎对红旗营“王师气象”的判断。

昨日,夏煜方才返回城外自家别院,便有相熟的士绅前来探望,询问句容县当下的情况,并“无意”提起陈氏满门被掳至雨花台大营的消息。

夏煜敏锐意识到这或许是个机遇,陈氏乃是本地豪强,其族命运牵动着无数江宁士绅的心,若能在此事上有所建言,不管是博得石山信用,还是在江宁士绅中积累人脉,对他来说都有莫大好处。

今日一早,他便整理衣冠,径直来到了雨花台红旗营大营外,求见石山。

而红旗营这边,早在渡江之前,负责情报搜集的孙悟本便已整理了庆路知名人物名录,其中就有夏煜的名字。

石山因此知道夏煜家在江宁城中,表字允中,擅长诗词文章,是本地文人圈子里的活跃人物,常以文会友,游历四方。

到了元末,诗词早已经沦为“小道”,善诗词的文人或许眼高手低,未必精通经世致用的实务。

但能以诗词扬名者,往往意味着其人家境殷实(需自费刊印诗集、资助文会),且交际广阔,在士人圈中拥有比较广泛的人脉资源。

石山之前在当涂招揽的李习就有大人脉,聘任他为元帅府博士,请其充作自己名义上的“顾问”,以稳定地方。但江宁尚未平定,却不好让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博士承受鞍马之苦。

目前元帅府的诸多咨询参谋事务,实际仍以江北籍幕僚为主,急需熟悉本地风情,人际网络的江南士人加以充实补充。

毕竟,此时已与刚刚攻下当涂立足未稳大不相同。红旗营旬日之间连破元军数万,以雷霆之势横扫集庆路各地,兵锋所向,胆敢对抗红旗营者皆被碾为齑粉,石元帅的威名已然远播。

本地的士绅只要不是天生愚钝,此刻都能看出红旗营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不敢再生出轻视之心,终于能够认真审视这支新兴力量,可以“读懂”石山释放出的合作信号。

——换言之,就是石山已经可以暂时调整工作重点,从容地甄选人才,向本地士人施恩了。

夏煜此时主动来投,无论其人才干如何,单是这份“敢争第一”的主动姿态,便值得石山给予他一个进阶之机,以为众士子示范。

因而,当负责大营防务的胡德济遣人来报,称有江宁士子求见时,石山便立即召见了夏煜。

“江宁布衣夏煜,拜见石元帅!”

只见来人年约三旬,身着青衫,头戴方巾,中等身材,略显清瘦,但仪态从容,腰背挺直,目光清澈中带着一丝审慎,声音清朗,略带几分紧张,给石山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石山当即起身,快步上前伸手托住了夏煜的手臂,温和笑道:

“不必多礼!早闻江宁夏允中先生诗词锦绣,人物风流,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虽是一句惯常的客套话,但听在夏煜耳中,却别有一番震动。

眼前这位声威赫赫的石元帅,乃是江北而来,尚未攻克江宁城,便已摸清本地情况,竟对自己一个尚无功名的普通士子表字和微名都了然于胸?

这份用心,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绝非寻常草莽英雄所能及,其志必然不小!

夏煜也在打量石山,面容俊朗,目光深邃沉稳,顾盼之间自有威仪,堪称龙凤之姿。更难得的是言谈举止间毫无粗鄙匪气,反而透着一种令人心折的沉稳气度。

心下越发佩服挚友孙炎见识不俗,有识人之明。

夏煜赶紧收敛心神,压下翻涌的思绪,故作震惊地回应道:

“小可一介布衣,些许微名竟也能入元帅尊耳?”

石山早见惯了这种场面,他拉着夏煜的手臂,引其走向帐内,同时吩咐亲兵“给夏先生看茶”,然后笑着对夏煜道:

“石某不才,进取江南,非为逞一己之私欲,乃是为覆灭蒙元,再造华夏乾坤。既怀此志,又岂能不关心时局,不识天下俊彦?”

夏煜虽自诩才学,也有几分狂气,却深知自己的名声最多也就在集庆路一带的文人圈中流传,万万当不起“天下俊彦”四字。

闻听石山如此抬爱,不禁有些受宠若惊,那点残存的矜持也就此放下,决定开门见山,道明来意。

“元帅北拒暴元,南安黎庶,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仁义之名早已传遍江南。煜不才,略知江宁地方情弊,亦愿竭尽绵薄,献上陋策一二,望能有助于元帅早定江宁!”

此人看到了红旗营的实力与潜力,也清楚自身的处境和价值,不绕弯子,不摆虚架子,直接表明投效之心,这点让石山颇为满意。他抬手示意,道:

“夏先生高见,但讲无妨,请坐下说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