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已读不回 - 世子稳重点 - 贼眉鼠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子稳重点 >

第958章已读不回

第958章已读不回

古往今来,中原王朝对外发起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都有一个铁定的规矩,那就是必须冠以正义之名。

堂堂正义之师出征,才叫名正言顺,才会被天下人认同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

大军出征之前,朝堂便忙开了,礼部忙着撰写檄文,政事堂忙着筹备粮草军械,枢密院忙着调兵遣将。

赵孝骞与几位重臣商议过后,当天下午,赵孝骞便颁下了宣战诏书。

诏书里对西夏立国以来,这数十年里对大宋西北边境的袭扰,抢掠等恶劣举止细数了一遍,然后又说到西夏立国的非法性,说西夏是非法篡立。

西夏的开国之君李思恭是唐朝末年的党项族首领,因剿灭黄巢起义军得力,被当时的唐朝皇帝赐“李”姓,并赐西北五州之地。

皇帝赐姓给了党项族人充足的底气,渐渐地不服中原王朝宣调,直到后来李元昊正式称帝,从原来的大宋版图中脱离出来,独立建国。

这个过程就是非法的,对大宋来说,这就叫“篡立”。

宣战诏书里,赵孝骞零零总总罗列了一大堆西夏与大宋的仇怨与过节,最后以中原天朝上国的名义宣布,大宋当兴堂堂王师,以伐西夏之不臣。

战事将启,大宋境内大小官员军民人等,皆须齐心杀敌,不得对此战有任何非议,违者治罪。

宣战诏书颁宣天下的当天夜里,延福宫外,一名官员在宫门外长跪不起,磕头如捣蒜,双手高举过头顶,执拗地捧着一道来自西夏的国书。

跪地的臣子不是宋臣,是西夏长驻大宋汴京的使臣,名叫李怀思。

李怀思是西夏皇族宗亲,细算起来,他是西夏国主李乾顺的族叔,当初赵孝骞和萧光敬合伙鸩杀小梁太后,火速拥立年少的李乾顺,那一晚宋军冲进西夏军大营,控制李乾顺之时,李怀思也在场。

拥立李乾顺的西夏臣子里,他是第一个公开表示效忠的,也是他向李乾顺建议与大宋和谈,先停战撤军,对大宋做出极大的妥协让步,从而促成大宋签下一份立国以来最占便宜的宋夏和议条款。

李乾顺做出巨大的妥协,听从李怀思的建议,回到西夏都城开始对小梁太后留下的残余势力进行血腥清洗,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朝堂上的隐患清除一空,然后采用战略防御的国策,西夏进入了蛰伏期。

西夏这几年的基本国策的制定,都有李怀思的参与,可以说,他算是李乾顺最为信任的臣子之一了。

赵孝骞登基后,西夏国主李乾顺感觉有些不妙,立马命李怀思赴大宋,作为西夏使臣长驻汴京,随时传递大宋朝堂的消息,并做出判断与建议。

只不过李怀思在长驻汴京时,犯下了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很要命。

当初赵孝骞登基之时,召问辽国西夏使臣,询问大宋历年的岁币一事,要求两国给大宋一个交代。

辽国给的交代很积极,毕竟前两年辽国挨揍比较狠,他们很清楚赵孝骞不会无缘无故拿岁币说事,一旦开了口,就说明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想搞事了。

辽国绝不给赵孝骞搞事的机会,立马派来了萧奉先作为使臣,与大宋沟通归还历年岁币一事。

虽说赵孝骞和萧奉先这个辽奸商量了几个损主意,但表面上看,辽国的回应比较积极,后来耶律延禧依照萧奉先的建议,杀了辽国的一批贪官,搜罗了不少钱财,归还大宋历年岁币的事,也在慢慢筹备之中。

同样是归还岁币的话题,西夏使臣的反应就截然不同。

西夏选择了已读不回。

这个消极的反应,现在已说不清到底是使臣李怀思的建议,还是李乾顺个人的决定。

当然,这也存在一些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从绍圣三年起,西夏频遭天灾,国内作物歉收,牛羊大批瘟疫病死,西夏这两年收上来的赋税少得可怜,国主李乾顺年纪轻轻,愁得头发都秃了一大块。

后来赵孝骞即位,登基的当天就要求西夏归还历年岁币,这对原本就穷困潦倒的西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李乾顺自即位后,也算是一位英主,他做出的决定很少有昏庸的,事实上他这几年采取战略防御国策,埋头发展西夏国内经济,等待恢复国力,试图让西夏再次伟大。

结果天不从人愿,原本打算韬光养晦,却活成了苟延残喘的模样。

主要是西夏以前富有侵略性,遭遇天灾之时,会效法辽军侵入大宋境内打草谷,袭扰抢掠大宋边民,这算是一种对国内百姓和牧民的补贴。

可是大宋的军事早已今非昔比,西北二十万大宋边军已装备了火器,西北边帅章楶跨马巡边,时刻对西夏虎视眈眈。

这种情况下,大宋不主动入侵西夏,李乾顺都要谢天谢地了,西夏哪里敢犯大宋边境半分?

无法劫掠,打不了草谷,西夏没了补贴,遇到天灾后自然每况愈下,越发不堪。

当赵孝骞提出要归还岁币,李乾顺简直如同晴天霹雳。    岁币其实不算多,大宋历年来送给西夏的岁币撑死了不过一两百万贯,西夏国力这几年虽然不大行,但咬咬牙还是勉强能付得起的。

可李乾顺更在意的是,赵孝骞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对西夏国释放的强烈信号。

登基大典当天便当着群臣的面,直言不讳地索要岁币,这位大宋皇帝在外交上必然是采用非常强势的方式。

这一次索要岁币,下一次呢?

李乾顺不希望这种近乎勒索的要求,在大宋外交上形成习惯,隔三岔五要点什么东西,西夏本就是个穷国,这谁受得了?

几番思量下,李乾顺终于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已读不回。

这个决定终于给西夏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然,严格的说,西夏的灭顶之灾倒也不完全是李乾顺的这个决定造成的,事实上当大宋军事上支棱起来后,灭亡辽夏不过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

哪怕西夏一直老实本分,赵孝骞灭西夏之心也不会丝毫改变,一统天下的志向不可能因为某人某国的乖巧老实,就会对他网开一面。

天下归于一统,是大宋皇帝的使命。

李乾顺的已读不回,不过是给大宋提供了一个出兵讨伐的借口而已。

今日大宋皇帝突然颁下对西夏的宣战诏书,西夏使臣李怀思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段日子汴京气氛紧张,朝廷各个官署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什么,李怀思察觉气氛不对,慌忙到处打听,许多官员却讳莫如深,最终李怀思终于打听到,大宋可能会对西夏用兵。

这个消息令李怀思肝胆俱裂,在给李乾顺发去急奏之后,接连几日礼部和鸿胪寺官署,按正常程序求见大宋官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