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暗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1章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个寒意深重的清晨。

凛冽的北风卷过京都外语学院培训宿舍楼前的那一排光秃的枝桠,发出呜呜的声响。

阳光明紧了紧身上略显单薄的棉衣,再次踏入了这栋熟悉的建筑。

与一个多月前初来时的陌生与期待不同,此次归来,空气中弥漫的是一种更为凝重的氛围,混合着离愁别绪、对未知远方的忐忑,以及一种即将肩负重任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宿舍楼的走廊里比往常更加喧嚣,五十二名即将远行的学子在此集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从二十出头到四十不等,专业背景涵盖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乃至社会科学,却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似的凝重神情。

这是一群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人,承载着某种时代的期望。

报到手续在二楼的一间临时办公室外进行,简洁而高效。

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动作麻利地核对身份信息,随后分发统一的深蓝色出行服装,接着是领取最终的行程安排和那个至关重要的牛皮纸文件袋。

文件袋入手,颇有份量。

阳光明走到一旁稍显安静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整齐地装着:墨绿色的护照,照片上的自己眼神青涩而坚定;确认好的联程机票,从bj经停巴黎至纽约;一个薄薄的信封,里面是按规定兑换的少量应急美元现金,面额不大,却感觉异常珍贵;还有一份详尽的《在外注意事项》和《紧急联络方式》,措辞严谨,条理清晰。

阳光明深吸一口气,将文件袋仔细拉好,放入随身的挎包最内层。

在等待的人群中,他与同期培训的几位同学重逢。

没有热烈的寒暄,只是彼此点头致意,用力地握一握手,眼神交流间无需多言,尽是对前路的了然与相互鼓励。

郑国涛依旧瘦削,厚厚的镜片后,目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走了过来,用力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低声道:“到了那边,人生地不熟,互相照应。”言语简单,却重逾千钧。

阳光明重重点头,回道:“一定。有机会多联系。”

当天没有安排具体活动,主要是整理个人行李和做最后的准备。

组织上反复强调要尽量轻装简行,以节省宝贵的外汇运费,但每个人的行囊依旧被塞得鼓鼓囊囊,里面除了必备的衣物、洗漱用品,更多的是专业书籍、参考资料、厚厚的笔记本,以及来自家乡的微小念想——或许是几颗母亲塞进的糖果,或是一张心上人的照片。

阳光明的行李箱是出国前统一购置的,深褐色,人造革材质,不算大。

他仔细地将那两套为出国特意定制的、笔挺的深色西装平整铺好,这是门面,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其余空间,则被几本核心的专业笔记、基础教材和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占据。

最后,他才将那张小心包裹好的全家福照片,塞进西装内袋,紧贴着胸口。

照片上,父母笑容慈祥,林见月站在他身边,眉眼弯弯。这方寸之间的影像,是他远航途中情感的锚点。

晚上,宿舍楼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没有人高声喧哗,失去了往日培训间隙的争论与谈笑。

大多数学员都在最后一次默默检查行李,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物品,或伏在床头柜前,借着昏黄的灯光,写下离家前的最后一封家书。

笔尖划过信纸的沙沙声,成了夜晚的主旋律。

阳光明也提笔铺纸。他先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告知了抵达后的联络方式(由驻外机构转达)、初步的安排,字里行间充满了思念与嘱托,也尽力安抚着家人的担忧,反复强调组织照顾周到,一切安心。

接着,他又给林见月单独写了一封。给她的信,笔触更为细腻,回忆了离别时的不舍,描述了此刻的心情,也畅想了未来,承诺会定期写信,汇报学业进展。

他知道,这两封信将会很快抵达魔都,成为家人和恋人最初的慰藉与牵挂。

写完,封好信封,贴上珍贵的邮票,他走到楼下的邮箱前,郑重地投了进去,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十二月二十六日,天色未明,残月尚挂在天边,星辰稀疏。

五十二名留学人员便已集合完毕,在带队老师的指挥下,沉默而有序地将行李装车,然后登上了前往机场的大巴车。

车窗外的京都尚在沉睡,街灯昏黄,光线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朦胧,偶有早起的行人裹着厚厚的棉衣,缩着脖子匆匆走过,投向车队好奇的一瞥。

车内暖气开得不足,呵气成霜,无人说话,气氛肃穆得如同要去执行一项隐秘的任务。

每个人都清楚,此行一去,便是远离故土,奔赴一个完全陌生、充斥着不同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世界,归期至少在一两年之后。

有人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有人则闭目养神,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机场的送行简单而克制,没有鲜花,没有喧闹的告别队伍。

相关部门的几位领导前来做了简短的送行讲话,语气庄重,再次强调了纪律、使命与期望——“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是核心的主题。

领导与众人一一握手道别,手掌温暖有力,传递着无形的嘱托。

没有家属送行的环节,这既是规定,也避免了许多情感上的拉扯,但那份深藏的离愁,却在每个人心头弥漫。

通过严格而略显漫长的安检,踏着冰冷的水泥地,阳光明随着队伍走入那架隶属于民航、机身上喷涂着鲜艳国旗的波音707客机机舱。

当他踏入舱门,放好随身行李,在靠窗的座位坐下时,他最后回望了一眼这片被晨曦微光勾勒出轮廓的土地。

农田、屋舍、道路逐渐模糊。

心中虽有万千不舍,对亲人、对故土,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绝,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凛然。

飞机在巨大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开始滑行,加速,最终挣脱地心引力,昂首冲向被朝阳染成金红的云端。

强烈的推背感将每个人牢牢按在座椅上,也仿佛将过去的一切飞快地推远。

透过狭小的舷窗,大地上的景物越来越小,河流如带,田畴如格,最终被厚重绵延的云层彻底遮蔽。

祖国,渐渐消失在视野中。

阳光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努力平复着激荡的心绪。

耳中是引擎持续不断的低沉轰鸣,鼻尖萦绕着航空燃油和机舱内饰特有的气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