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241说服与争取博士资格考试高额奖学
当飞机的起落架沉重地触碰到旧金山国际机场的跑道,发出一阵刺耳的磨擦声时,阳光明从浅眠中惊醒。
机舱内的声音开始变得嘈杂,标志着这趟漫长旅程终于结束。
他揉了揉有些惺忪的睡眼,透过舷窗向外望去,加州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机场的每个角落,光线很强烈。
走出舱门,踏入连接通道的瞬间,一股干燥、温暖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带着加州特有的松弛信号,迅速洗刷了旅途的疲惫。
阳光明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一种像是桉树、干燥草甸以及远处海洋混合而成的独特气息,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熙熙攘攘的入境大厅,他很快看到了举着中文标识牌的联系处工作人员。
那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岁出头、穿着朴素的卡其色夹克、态度温和的年轻男子。
简单寒暄后,他们便坐上了一辆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福特轿车,驶离机场,奔向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位于旧金山以南约一小时车程的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罗奥图。
车辆平稳地行驶在车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上,阳光明注意到旁边的两位访问学者专注地凝视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眼前的一切似乎都让他们感到新奇。
与纽约那种垂直向上、挤压空间的都市景观完全不同,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低矮的,色彩明快——米白、浅黄、陶土红,点缀在大片大片的绿色草地和挺拔的棕榈树之间。
天空是高远而澄澈的蔚蓝,几乎看不到一丝云彩。
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汇成金属的洪流;路旁的行人穿着随意,脸上大多带着一种闲适的神情。
一种开阔、富裕、松弛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里。
这种感觉,让刚从高度组织化、集体化的环境中出来的两位访问学者,既感到陌生,又隐隐有些兴奋。
当车辆缓缓驶入被称为“农场”的斯坦福大学校园时,即便是以阳光明的沉静,内心也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
这哪里是大学校园?分明是一座精心规划、气势恢宏的巨型公园。
视线所及,是无比开阔的草坪,如同绿色的海洋般向远方延伸。土黄色的石墙、拱廊和红瓦顶的西班牙传教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在明媚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温暖、厚重的质感。
高大的棕榈树如同卫兵般矗立,各种繁茂的亚热带植物点缀在建筑周围和道路两旁,远处则是连绵起伏、被阳光晒成金黄色的丘陵。
校园里,自行车穿梭往来,清脆的铃声不时响起。
学生们三三两两,或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看书,或围坐在一起热烈交谈,他们脸上洋溢着的自由、自信与活力,构成了这里最生动的风景线。
这一切,与清华园那种规整对称、庄严肃穆、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东方园林气息,形成了极其鲜明乃至强烈的对比。
这是一种源自不同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的美学碰撞。
在联络处人员的细致安排下,两位同行的访问学者王老师和李老师,被安置在校外一个华人家庭寄宿,这样既能节省不少费用,也便于他们更快地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和环境。
而作为全日制学位生的阳光明,则需直接入住校园内的研究生公寓。
与联络处人员及两位老师道别后,阳光明提着略显简陋的行李,独自按照地图指示,前往分配到的宿舍楼。
他的宿舍是一栋看起来崭新的两层公寓式建筑,他被分配在二楼的一个两人间。
推开房门,房间不算宽敞,但干净整洁,设施实用。
两张简单的单人床分别靠墙放置,两张书桌,两个衣柜,还有一个带着淋浴的独立卫生间。
与他同屋的是一位名叫马克的美国学生,主修电子工程。
马克是个身材高瘦、脸上带着些雀斑、头发卷曲的小伙子。
看到阳光明进来,他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打量了他几眼,随即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主动伸出手,用一种带着明显南方拖腔的英语热情地说道:“嘿!你就是我的新室友?我是马克,欢迎来到斯坦福!”
“你好,马克,我是阳光明,来自中国,计算机科学专业。”阳光明微笑着,用力握了握对方的手,用流利的美式英语清晰地回应。
“哇哦!你的英语真棒!几乎听不出口音!”马克惊讶地挑了挑眉,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真诚的赞叹。
他随即热情地帮着阳光明安置行李,并像个熟练的导游一样,向他介绍了公寓楼里的公共厨房、洗衣房、娱乐室等基本设施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
阳光明一边听着,一边手脚麻利地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
他将为数不多的几件衣物仔细挂进属于他的那个衣柜;然后把从国内带来的专业书籍、参考资料和厚厚的笔记,分门别类、整齐地码放在书桌上;最后,他从行李箱最里层,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木质相框,里面嵌着一张全家福照片。
他用手轻轻拂过相框表面,将它端正地立在书桌的一角。
照片上,父母慈祥地微笑着,妻子依偎在他身边,眼神温柔,一双年幼的儿女天真烂漫地笑着。
凝视着这熟悉的笑容,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似乎瞬间被冲淡了许多,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涌上心头,让他迅速安顿下来。
安顿好住宿,甚至来不及细细品味校园风光,阳光明便立刻投入到紧张而繁琐的入学流程中。
他首先前往国际学生办公室,在堆满表格的柜台前,耐心地填写了各种登记文件,核验了护照、签证等,领取了象征身份的学生证和详细的校园地图。
接着,他马不停蹄地赶往计算机科学系报到。
在系里的行政办公室,他拿到了一摞厚厚的材料,包括详细的课程介绍、全系教授的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列表,以及一本厚厚的研究生手册。
他谢绝了工作人员好心的选课建议,直接翻到了关于研究生学位要求,特别是博士资格认证考试(ph.d.qualifyingexamination)的章节,仔细研读起来。
正如他前世所知和今世所闻,斯坦福的博士资格认证考试以其苛刻的难度和全面的覆盖范围而闻名。
它并非简单的知识测试,而是一个旨在筛选出真正具备深厚学术潜力、扎实理论基础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的学生的综合性评估。
考试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编程语言原理、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库系统等多个核心领域,形式则包括长达数小时的笔试和由多位资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的面对面的深度口试。
它对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场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天赋异禀、基础良好的美国本土硕士,也需要花费至少一到两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进行系统性的高强度的准备后,才敢尝试挑战。
阳光明逐字逐句地研究着考试大纲和过往的考试说明,大脑飞速运转,结合自己在清华园那两个多月近乎闭关的强化学习和前世积累的宏观视野,心中迅速有了清晰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