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择主利诱,献女巴结
第355章择主利诱,献女巴结
在漠南草原的东部,科尔沁部的疆域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横亘在广袤的天地间。
其东邻扎赉特部,西接扎鲁特部,南抵内喀尔喀五部,北望黑龙江流域,东西绵延八百七十里,南北纵贯两千一百里,草原、河流、森林交织其间,构成了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
这般广袤的地域,不仅孕育了科尔沁部的赫赫威名,更让它在漠南草原的权力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能占有如此广袤的土地,还是因为科尔沁部的人,本就是黄金血脉。
并且可追溯至蒙古帝国最辉煌的年代。
当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将英勇善战的二弟合撒儿分封于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合撒儿由此成为“东道诸王”中最具实力的一支。
为护卫大汗的安全与权威,成吉思汗特意扩编了一支精锐的带弓箭护卫军,名为“豁儿臣”。
在蒙古语中,“豁儿臣”意为“弓箭手”,象征着忠诚与勇武。
随着时光流转,“豁儿臣”这一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合撒儿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
历经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与部落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科尔沁部。
然而,到了天启元年,这个曾在草原上叱咤风云的部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此时的科尔沁部,虽仍是漠南草原上仅次于察哈尔部的第二大势力,号称拥有“控弦之士十万”,但实际上,由于部落内部的分散与资源的限制,能够真正动员起来的精锐骑兵,不过两三万而已。
更严峻的是,在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强势压制与建州女真的不断渗透下,科尔沁部的内部,早已暗流涌动,呈现出明显的分裂之势。
亲建州派是其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为首的便是嫩科尔沁的领主,博尔济吉特氏(孛儿只斤氏)的奥巴台吉。
奥巴知晓察哈尔部对科尔沁的觊觎已久,而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又频频释放善意,不仅通过联姻巩固关系,更承诺在察哈尔部施压时给予支援。
在奥巴看来,依附日益强盛的建州女真,既能对抗察哈尔部的威胁,又能借助建州的力量扩张自身势力,是眼下最务实的选择。
观望派则以科尔沁右翼的明安台吉等人为代表。
他们既不愿彻底倒向建州女真,担心沦为其附庸;又对察哈尔部的霸道心存不满,不愿轻易臣服。
这些首领如同草原上的狐狸,在几大势力之间游走,静观其变,试图在乱局中为部落争取最大的利益。
他们的口号是“不卷入纷争,先保境安民”,实则是在等待局势明朗,再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至于臣服林丹汗的派系,其影响力已日渐式微。
早在图们汗时期,察哈尔部便与嫩科尔沁为争夺女真、讷里古特(鄂温克)、达斡尔三部的贡赋,结下了深深的梁子。
到了林丹汗继位,这位野心勃勃的蒙古大汗对科尔沁部的索求愈发苛刻。
不仅要求定期缴纳大量的牛羊、马匹作为“贡礼”,还试图将科尔沁的骑兵纳入自己的直接掌控。
林丹汗的贪婪与高压,彻底消磨了科尔沁部对察哈尔部的最后一丝敬畏。
许多部落首领私下抱怨:“林丹汗只知索取,却从未真正将我们视作蒙古兄弟。跟着他,迟早要被榨干最后一滴血。”
对林丹汗的不满,如同草原上的野草,在科尔沁部的土地上疯狂滋长,让“臣服”二字,变得越来越刺耳,越来越遥远。
也正是因为科尔沁部此刻的立场摇摆不定,嫩江东岸的格勒珠尔根城,才会迎来一个平时都不会到来的客人:
辽东经略府的信使!
城门守将望着那面绣着“辽东经略府”的旗帜,脸色发白,不敢擅自决断。
这封信函,或许会彻底打乱科尔沁部如今的平衡。
他当即将这个消息,告知城中贵人。
消息很快便传入城中。
嫩科尔沁主帐之中,奥巴台吉的脸色格外难看。
作为科尔沁部亲建州派的核心,他早与努尔哈赤有过密约,努尔哈赤承诺在察哈尔部来犯时出兵支援,还曾送来十匹良种战马、百匹布帛作为“结盟之礼”。
如今明廷突然派来信使,若是见了,便是驳了努尔哈赤的面子;可若是不见,熊廷弼麾下的明军就在辽东虎视眈眈,一旦得罪明廷,科尔沁部南下的粮道怕是要被彻底切断。
这两方,都不是科尔沁部能够抵抗的。
“把信使挡在城外,就说无人见客。”
他赌定熊廷弼此刻的重心在对付建州女真,不会为了一个信使与科尔沁部翻脸。
可他的命令还没传出去,帐篷外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亲信匆匆禀报:
“台吉!明安、莽古斯、孔果尔三位台吉带着人来了,说一定要见那明廷信使,还说……要召集各部头人到汗帐议事!”
“什么?”
奥巴猛地站起身,眼中满是错愕与愤怒。
“他们敢违抗我的意思?”
明安、莽古斯与孔果尔皆是黄金家族后裔,在科尔沁部威望极高,尤其是莽古斯,麾下掌控着右翼最精锐的骑兵,若是他们联手反对,自己根本压不住局面。
无奈之下,奥巴只能压下怒火,披上狐皮袄,朝着汗帐走去。
这场议事,他躲不过去。
半刻钟之后。
汗帐之内,气氛已经是剑拔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