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危在旦夕,暗通款曲 - 皇明 - 雨落未敢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皇明 >

第344章危在旦夕,暗通款曲

第344章危在旦夕,暗通款曲

接下来的两日,蓟州城的总兵府校场很是热闹。

刘渠亲自坐镇,手持历年兵籍名册,逐一审验标营士卒。

校场上,玄甲士兵列队而立,等待审验。

之所以要审验标营士卒,是连刘渠都不知道,标营里面有多少“经制兵”。

他只知道大概的数字,大约两千人左右。

但这大约的数字,若是呈报上去,杨涟能给他好果子吃?

是故,他要将标营里面的家丁都揪出来。

至于标营之中混杂了大量家丁的事情,这是蓟镇,乃至于九边多年来心照不宣的秘密。

其实朝廷也是知道的。

之所以不管,是因为经制兵战斗力堪忧,许多硬仗,其实都是靠家丁打的。

另外。

所谓经制兵与家丁的区别,也很容易辨认。

经制兵就是编制兵,员额需报兵部备案,粮饷、军械皆由朝廷按编制拨付。

而家丁多是将领私募的亲信,无官方编制,粮饷全靠将领自行筹措。

往年,标营士卒或战亡、或逃亡,空缺的名额从未如实上报。

历任蓟镇总兵都借着这空额吃饷,刘渠上任后,为填补缺额、维持标营战力,便用自家家丁顶上,一来二去,家丁竟成了标营的“半边天”。

“姓名!籍贯!入伍年限!”

负责核验的参军声音洪亮,每念到一个名字,便有士兵出列应答。

刘渠坐在高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过队列,手中的朱笔不时在名册上圈点。

两日清点下来,一份崭新的标营名册摆在了刘渠案头。

他指尖划过名册上的姓名,脸色愈发凝重。

五千人的编制,实际在册的经制兵竟只有两千三百余人,空缺名额足足有两千七百之多!

作为蓟镇总兵,刘渠心中很是沉重。

若将这份名册呈给杨涟,往日的猫腻便会彻底曝光,即便有戴罪立功的机会,也免不了一场严厉追责。

但.

还能火烧钦差不成?

还是想办法戴罪立功吧。

正当他整理好心情,准备亲自将名册送往钦差行辕时,门外的亲兵匆匆闯入,单膝跪地禀报道:

“总镇,兵备道王兵宪前来拜访,此刻已在府外等候。”

“王应豸?”

刘渠眉头骤然拧紧。

两日前他深夜拜访杨涟,回来后便立刻着手清点标营,这般反常的举动,定然瞒不过那位心思活络的王兵宪。

王应豸此刻前来,绝非闲聊叙旧,分明是探听风声来了。

刘渠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

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物,沉声道:“请他到前厅等候,本镇随后就到。”

亲兵领命退下,刘渠站在原地,目光落在那份沉甸甸的名册上。

王应豸与蓟镇本地势力勾结较深,与副总兵张士显、参将杜应魁等人交往甚密,若是让他知晓杨涟的本意,恐怕会立刻通风报信,到时候清查蓟镇的阻力,又会多上几分。

“这场戏,可得好好演下去。”

刘渠低声自语,将名册踹进胸中衣袋,快步朝着前厅走去。

前厅内,地龙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却驱不散王应豸心头的寒意。

他身着一身兵备道冬日官服,锦缎面料上绣着精致的缠枝纹,可此刻,这身象征着权势的官服却像是沉重的枷锁,让他坐立难安。

此刻。

王应豸背着手,在铺着青花地砖的地面上来回踱步。

下人早已奉上了一盏热腾腾的祁门红茶,茶盏旁还摆着精致的蜜饯点心,可那袅袅的茶香与甜腻的气息,丝毫勾不起他的兴致。

作为蓟镇兵备道,王应豸在蓟州的权势堪称滔天。

这一职位是朝廷特意派驻蓟州的文职监察官,手握军事督导、行政监察、后勤保障三大核心职能,说是“蓟镇之神剑”也毫不为过。

在军事上,他有权节制蓟镇总兵以下的所有武将,从副将、参将到游击将军,只要他认为有错,便可行使弹劾权,若是四品以下武官犯事,他甚至能“先拿后奏”,直接将人拿下审讯。

军备核查更是他的日常职责,每月都要定期点验火器、战马与城墙,防止将领私下倒卖佛郎机炮、鸟铳等军械,毕竟这些武器一旦流入黑市,或是落入蒙古、建奴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行政方面,他的权力同样惊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