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洞悉民艰,奉命造反 - 皇明 - 雨落未敢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皇明 >

第345章洞悉民艰,奉命造反

第345章洞悉民艰,奉命造反

与杨涟专注于武库核查、兵卒核验的公务不同,李鸿基更偏爱换上一身粗布棉衣,带着一两名亲卫,穿梭在蓟州城的寻常巷陌里。

他不去那些青砖黛瓦的富户人家,专挑墙角结着蛛网、院门斑驳的小院。

那里住的,多是蓟镇兵卒的家眷,或是几百年军户传承下来的落魄人家。

李鸿基生得膀大腰圆,眉眼间带着几分沙场历练出的悍气,乍一看确实不像善茬。

可他有副浑厚的好嗓音,开口便是带着山东口音的爽朗玩笑,再加上每次上门都会拎着两袋糙米、一壶菜籽油,一坛劣酒,没过多久,便成了巷子里最受欢迎的“李兄弟”。

“张婶,您这院子扫得真干净!”

他大步迈进一户小院,将米油放在门槛边,自来熟地接过老妇人递来的粗瓷碗。

碗里是高粱、小米、黄豆掺着野菜熬煮的杂粮粥,米粒稀稀拉拉沉在碗底,菜叶枯黄得没了生气,可李鸿基却端起碗,“咕咚咕咚”喝得香甜。

桌边还摆着一碟硬如石块的烙饼,是用发霉的小麦掺着麸皮烙成的,咬一口能硌得牙生疼,需得就着热粥泡软了才能下咽。

偶尔遇到家境稍好些的人家,会端出一小块冻得硬邦邦的马肉,放在火上烤化了,带着股淡淡的腥气,却是这寒冬里难得的荤腥。

李鸿基从不挑剔,拿起饼就着马肉,吃得津津有味,仿佛在享用什么山珍海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百姓们便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李鸿基陪着他们聊收成、聊天气,聊着聊着,便自然而然地扯到了蓟镇的过往与如今。

“唉,前几年那日子,真是没法过啊!”

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丈喝了口劣质烧酒,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他用粗糙的手掌抹了把脸,声音哽咽。

“军饷拖了大半年不发,地里的军田被当官的占了,家里揭不开锅,只能卖田卖房。到最后,连老婆子都被我卖去了邻村,儿子也跑了,就剩我这把老骨头苟活……”

旁边一位妇人听着,也红了眼眶:“可不是嘛!那会儿好多军户家的姑娘,为了给家里换口吃的,都去了城南的窑子。好好的姑娘家,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李鸿基握着酒碗的手紧了紧,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只默默听着。

“不过啊,自从陛下登基,日子总算好过些了。”

老丈忽然话锋一转,眼神里多了几分光彩。

“陛下补发了欠饷,虽然不多,但起码能买得起粮食了,不用再担心饿死。我那跑了的儿子,前几日也捎信回来,说要回家看看呢!”

妇人也跟着点头:“是啊是啊,现在能吃上饱饭了。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啊!”

李鸿基心中一动,顺势问道:“那陛下补发的欠饷,您老到手有多少?”

老丈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端着酒碗的手顿在半空。

他看了看左右,又压低声音,摆了摆手,含糊道:

“有,有拿到些……具体多少,嗨,都是朝廷的恩典,咱哪好说这个……”

李鸿基看着他躲闪的眼神,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

补发的欠饷定然是被层层克扣,到了百姓手里,早已不足原本的三成。

他没有再追问,只是拿起酒碗,对老丈举了举:“是啊,陛下恩典,咱们都该记着。来,喝酒!”

酒液入喉,带着辛辣的烧灼感,却浇不灭李鸿基心头的沉重。

百姓们的日子确实好了些,可这“好”,不过是从“饿死边缘”回到了“勉强糊口”。

那些被克扣的军饷,那些被侵占的军田,那些当官的巧取豪夺,依旧像一块巨石,压在蓟镇百姓的心头。

从老丈那里得不到消息,李鸿基便找年轻人。

一个承袭军职没多久的少年郎,在他连番旁敲侧击下,终是红着眼眶吐出了实话:

“朝廷明明说补发半年粮饷,可到我们手里,连一个月的数都凑不齐……”

“不足一月?”

李鸿基猛地抬头,眉头拧成了死结。

他先前还暗自揣测,克扣之后百姓能拿到三成便已是极限,可如今看来,连两成都不到!

半年饷银层层盘剥,最后落到军户手中的,竟只有零头。

他看着少年郎冻得发紫的嘴唇,看着院中破漏的屋檐下挂着的干瘪野菜,心中无比沉重。

这点钱,别说养家糊口,连让一家人不饿死都难!

“连肚子都填不饱,家里老人孩子等着吃饭,谁还能安心待在营里?”

李鸿基低声自语,忽然明白了蓟镇逃兵泛滥的根源。

那些耐不住饥饿与绝望的军卒,不是不想守边,而是守不住。

守着空荡荡的粮袋,守着被盘剥得一干二净的家,不如逃出去做流民,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心惊:那些总兵、参将们,恐怕巴不得军卒逃亡!

军卒逃了,空出的名额绝不会如实上报,反而会变成他们手中的“私产”。

既能继续冒领军饷,又能省下分发给军户的那点微薄粮银,简直是“一举两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