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人心离散,天命攻朝
第352章人心离散,天命攻朝
杨涟在蓟镇的肃贪风暴正如火如荼,整顿防务、补发军饷的事宜虽有条不紊推进,却仍需时日才能让这座北大门彻底恢复元气。
而在蓟镇东北方向千里之外的辽东大地,此刻正被一场鹅毛大雪覆盖,天地间一片苍茫,唯有建奴都城赫图阿拉的城墙上,飘扬的八旗旗帜在风雪中猎猎作响,透着一股萧瑟与紧张。
今岁的建奴,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开春时,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围攻沈阳,本以为能一举拿下这座辽东重镇,却没料到明军凭借城防工事顽强抵抗,建奴大军猛攻月余,不仅未能破城,反而折损了万余精锐,最终只能狼狈撤兵。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大军撤退途中,毛文龙竟率数千精锐,趁着赫图阿拉兵力空虚,发动了一场奇袭。
这支明军不仅攻下了赫图阿拉,杀尽八旗贵种,劫掠八旗贵女、家眷,更是围点打援,让赫图阿拉周围城池八旗精锐损失惨重。
最后更是一把火烧了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听闻都城遇袭、粮草被毁,当场气得一口鲜血喷出,卧床不起。
这场奇袭,成了压垮建奴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往建奴大军出征,总能靠着劫掠明朝城池、蒙古部落获取丰厚物资,八旗子弟人人有份,蒙古盟友也能分到好处,因此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
可今岁不仅沈阳未破,反而损兵折将,赫图阿拉又遭奇袭,粮草军械损失惨重,别说劫掠财物,连过冬的粮食都成了问题。
风雪中的建奴军营里,往日里震天的号角声变得稀疏,士兵们缩在帐篷里,裹着破旧的皮袄,啃着掺了沙子的麦饼,脸上满是疲惫与不满。
八旗子弟尚且如此,那些依附建奴的蒙古部落更是人心浮动。
科尔沁、扎鲁特等部落,原本是看中建奴的武力,想跟着分一杯羹,可如今不仅没拿到好处,还要跟着建奴对抗明朝,甚至要分摊粮草压力。
这让他们心中也生了不满。
“跟着大汗打仗,以前能抢银子、抢女人,现在倒好,连饭都快吃不饱了!”
一名科尔沁部落的骑士,在帐篷里对着同伴抱怨。
“我看不如趁早离开,回草原去,总比在这里等死强!”
“小声点!”
同伴连忙捂住他的嘴,眼神警惕地看向帐篷外。
“要是被英明汗的人听到,有你好果子吃!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听说大汗病重,几个贝勒还在争汗位,咱们可别跟着陪葬!”
这样的议论,在蒙古部落的帐篷里随处可见。
异心如同野草,在风雪中悄然生长,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会蔓延开来。
而在建奴的汗宫深处,气氛比军营更加凝重。
努尔哈赤躺在病榻上,脸色蜡黄,呼吸微弱,原本锐利如鹰的眼神,此刻只剩下浑浊与疲惫。
自从上次吐血后,他便多日未曾出帐见人,连日常的朝会都交给了几个儿子主持。
这位纵横辽东数十年、一手建立建奴基业的“英明汗”,如今已无力掌控局面,汗位的争夺,也渐渐从暗处浮到了水面。
大贝勒代善,身为努尔哈赤的次子,手握两红旗,麾下将领多是跟随努尔哈赤起兵的老臣,资历最深,势力也最强。
他表面上依旧恭顺,暗地里却在拉拢八旗贵族,试图凭借“长子”(长子褚英早死)的身份与军权,继承汗位。
当然
即便是继承不了汗位,也要把持更多的资源。
日后八旗议政的时候,他也能占据上风。
四贝勒黄台吉,则是最有心计的一个。
他虽只握有一旗,却凭借着勇武与智慧,赢得了不少八旗子弟的支持,更暗中与蒙古科尔沁部落联姻,积蓄力量。
三贝勒莽古尔泰,性格暴躁,手握正蓝旗,却因早年曾亲手杀死犯错的母亲,名声不佳。
他虽也觊觎汗位,却缺乏代善的资历与黄台吉的智谋,只能靠着武力威慑,在争夺中勉强占据一席之地,时不时与代善发生冲突。
此时。
赫图阿拉王城的残雪还未消融,城墙上被火燎过的黑痕在惨白日光下格外刺眼。
毛文龙奇袭时烧毁的宫殿仍在修缮,木料与砖石堆在街巷间,寒风卷着木屑掠过,带着一股焦糊的气息。
这座建奴都城虽已能住人,却处处透着破败与萧瑟,一如此刻四贝勒府中黄台吉的心境。
四贝勒府的书房里,地龙烧得不算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羊膻味与炭火气息。
黄台吉身着一件玄色貂皮袄,貂毛蓬松厚实,却依旧拢不住周身的寒气。
那寒气并非来自辽东的酷寒,而是从心底渗出来的,冷得他指尖发僵。
他坐在铺着狐裘的座椅上,眉头紧锁,目光落在桌案上那封未曾拆封的书信上,脸色冷峻得如同窗外的寒冰。
“科尔沁部那边,还是没有回应?”
黄台吉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压抑。
他抬眼看向站在下方的亲信巴克什(文书),语气中透着几分不耐。
巴克什躬身回话,头垂得更低:“回贝勒爷,派去科尔沁的使者今早传回消息,奥巴台吉与明安塔布囊只说‘部落事务繁忙,婚事需从长计议’,并未给出明确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