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新政兴农,峻法惩逆 - 皇明 - 雨落未敢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皇明 >

第476章新政兴农,峻法惩逆

第476章新政兴农,峻法惩逆

天启二年十月中旬,北京的风先一步带来了冬的凛冽。

皇城根下的老槐树早没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干冷的风里晃,偶尔落下几片卷边的枯叶,被风卷着贴在朱红宫墙上,又很快被巡城兵卒的靴子碾成碎末。

气温已跌破零度,呼出口的气都成了白霜,裹着厚棉袄的百姓缩着脖子往胡同里钻,却少见往年冬日里的愁容。

今年的北直隶,没有粮荒的影子。

往年这时候,若是遇上干旱,粮店的米价早该涨得离谱,胡同里总能听见谁家娘子哭着说“买不起米”,甚至有流民裹着破席子在城墙根下冻饿而死。

可今年不同,西四牌楼的粮店前,排队买粮的百姓手里攥着铜板,脸上带着踏实的笑。

掌柜的掀开米缸,里面的粟米、麦仁堆得冒尖,旁边还摆着几袋灰扑扑的番薯干,嗓门洪亮地喊:

“番薯干便宜卖!两文钱一斤,熬粥顶饱!”

这底气,全来自皇帝朱由校一年多来的力推。

清丈北直隶各州府的“隐田”“荒田”,凡是士绅隐瞒不报的私田,尽数收回。

流民、军户只要愿意耕种,就给田、给种、给农具,还免三年赋税。

顺天府的大兴县,清出的荒田就有两万多亩,分给了三百多户流民,官府还派了农官去教他们种番薯。

这作物耐旱,哪怕天旱得裂了缝,藤子依旧能爬满田埂,挖出来的块根沉甸甸的,一亩地能收千斤,抵得上三亩粟米的产量。

为了保收成,朱由校还下拨内帑,让顺天府、保定府兴修水利。

农官们带着百姓挖水渠、修水窖,把拒马河、永定河的水引到田里,连偏远的蓟州,都修了十几处小型水库。

到了秋收时,北直隶的番薯收得满坑满谷,保定府的农户家,地窖里堆的番薯能吃到明年开春。

顺天府的赈灾粮库里,除了常规的粟米,还多了几十万斤番薯干,甚至能调拨一部分给山东、河南。

这两省也跟着种了些番薯,虽没北直隶收得多,却也够缓解粮荒。

江南水灾闹得凶时,京城的粮价确实涨了几天,米店掌柜们还想趁机抬价,可没几天,官府就拉着满车的番薯干、粟米到街头设了“平价粮点”,一两银子能买四石粟米,比往年还便宜。

粮店掌柜们见状,只能把价压下来,私下里嘀咕:

“这番薯真是神物,往年旱年哪有这光景?”

除了番薯,皇庄里试种的玉米更是让京城刮起了新风。

十月初,皇庄的管事捧着一筐黄橙橙的玉米穗子进了宫,穗子上的玉米粒饱满得像金珠子,剥下来煮在水里,满殿都是甜香。

朱由校尝了一根,玉米脆嫩清甜,大明皇帝当即露出了赫鲁晓夫的微笑。

立刻就让御膳房多煮些,分给朝臣们尝鲜。

第二天,《皇明日报》就登了《皇庄新获玉米颂》,配着玉米穗子的木刻图,写着“玉米耐旱高产,蒸煮皆可食,实为民生佳谷”,还详细说了种植方法,鼓励百姓明年试种。

这报道一出来,京城的达官贵人顿时着了迷。

后宫皇后宴请诸贵妇人的时候,就多了道“蒸玉米”,这些贵妇人吃得赞不绝口,问“何处能买”。

许多达官显贵的管事甚至跑到皇庄,想花钱买玉米种子,说“要在自家花园里种几株”。

皇庄的玉米本就种得少,只有几百亩,很快就被权贵们买空,市面上甚至炒到了一两银子一根。

这价格,比粟米贵了百倍不止,却还是有人抢着要。

有官员见了,劝朱由校“定个最高价,别让权贵们哄抬”,朱由校却摆了摆手,笑着说:

“不用。他们越抢,百姓越知道玉米值钱,明年自然会想着种。

等家家户户都种了,价格自会降下来。”

资本主义哈耶克的大手,会教那些囤积居奇的人做人做事的。

他要的不是“管控价格”,而是“激发种植热情”。

玉米不仅能当粮,秸秆还能喂牲口,比番薯更合北方农户的需求。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保定府的农户托人来京城,打听玉米种子的消息;顺天府的农官也递了折子,说“百姓求种者甚多,恳请明年扩大试种面积”。

“只要把番薯、玉米推广开,让百姓有饭吃、有田种,再难治的乱局,也能平定。”

“毕竟,民心安了,天下才能安。北直隶的冬日,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话不是空论。

如今的北直隶乡间,农户地窖里的番薯堆得能没过膝盖,往年冬日里常见的“卖儿鬻女”的惨状,今年竟绝迹了,连城墙根下的流民都少了大半。

官府不仅给他们分了荒田,还送了番薯苗,教他们开春怎么种。

可百姓的安稳,却衬得朝中官员的心思愈发复杂,那些藏在朝服褶皱里的怨气,比冬日的晨雾更难散。

清丈土地时,多少士绅官员隐瞒的私田被收回?

推广番薯时,多少靠囤积粮食牟利的粮商断了财路?

这些人嘴上不敢说,暗地里却递了不少奏折,或说“番薯粗鄙,恐伤百姓脾胃”,或说“清丈过严,恐失士绅之心”,字里行间都是对新政的抵触。

而对于这些怨言,朱由校则是笑而视之。

敌人说这件事做得不好,说明你这件事做对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