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趁乱兴工,不似人主
第489章趁乱兴工,不似人主
常州府东门外的战场,硝烟尚未散尽。
寒雪冲刷着满地的兵器残骸与暗红血迹,将泥泞的土地泡得黏稠,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与湿土混合的刺鼻气味。
李辅明一身征尘未洗,明光铠上溅满了泥点与暗红色的血渍,他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俘虏,眉头微蹙。
昨日一场血战,仅用一日便击溃十万乱民,可收拾残局的工作量,远比厮杀更耗心神。
这场收拢俘虏的工作,足足持续了五日。
起初,溃败的乱民四散奔逃,有的躲进附近的山林,有的藏匿在村落的柴房,甚至有不少人跳进冰冷的运河,试图顺流逃窜。
李辅明只得分兵四路。
一路封锁山林入口,喊话劝降。
一路逐村搜查,清缴散兵。
一路沿江布防,拦截水上逃犯。
最后一路则在战场周边设卡,收容主动投降的乱民。
每日天不亮便起身调度,直到深夜才能在帅帐中稍歇,连铠甲都来不及卸下,只靠热茶驱散一身寒气。
五日后,俘虏名册最终汇总到李辅明案前。
四万五千三百余人,密密麻麻的名字占满了整整三卷黄麻纸。
他坐在帅帐中,眼神锐利如刀:“将首恶与骨干单独列出,即刻押解南京,交由三法司会审。”
帐下亲兵领命而去,很快便将百余名头裹红巾的贼首拖拽而出。
这些多是王好贤麾下的天将、降官与海盗头目,个个神色颓丧,却仍有几分桀骜,被押走时还在低声咒骂。
而剩下的四万余俘虏,则被分作三批仔细筛选:
第一批是各类工匠。
李辅明特意让人请来南京工部派来的技官,在俘虏中逐一甄别。
打铁的铁匠、能造船的木匠、擅制器的铜匠、懂纺织的织工,甚至连会修锅补碗的小匠,都被单独挑出,登记造册后用马车送往南京。
“如今宫中工坊与科学院扩产,正缺人手,这些工匠送去,能补工部之缺。”
李辅明望着被带走的工匠队伍,这些人虽曾为乱,却有一技之长,留之有用。
第二批是青壮百姓。
约两万余人被编入民夫营,配发粗布麻衣与农具,交由江南救灾司调度。
他们中有的将随救灾司官员前往镇江、常州各地,参与清丈土地。
此前江南士绅隐匿田产成风,借此次兵祸后的土地重新丈量,正好厘清田亩归属。
也有的则被派去兴修水利,疏通淤塞的河道与堤坝,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让他们用劳力抵罪,既解了救灾司人手之困,也让他们有机会改过自新。”
李辅明对救灾司的官员嘱咐道。
第三批则是余下的万余百姓,多是无技无业的流民。
他们被集中送往漕运码头,登上北上的漕船,目的地是辽东。
“辽东虽已平定建奴,可荒地千里,急需人手开垦屯田、修筑堡寨。”
李辅明看着漕船扬帆远去,喃喃自语。
“江南遭兵祸却人丁仍盛,辽东需开发而地广人稀,这般迁徙,也算两全。”
此时的辽东,朱由校先前派去的官吏已着手整顿,这些流民到了那里,将分得土地与农具,成为戍边的民户,为稳固辽东根基添砖加瓦。
而做完了这些事情。
常州大捷的消息,也是传到了镇江府的袁可立的帅帐。
袁可立身着藏青色官袍,接过斥候递来的捷报,直到看清“大破乱军,俘四万五千余”的字样,他才长长舒了口气,紧绷多日的肩膀骤然松弛下来。
他转身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松江、嘉兴、苏州连成的红线上,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自王好贤起兵一月余,从松江窜至嘉兴,再陷苏州,十万之众如蝗虫过境,所到之处士绅惶惶,旧弊显露。
虽然这正是他想要的“乱中求治”,可每一日,他都在担忧这股乱军失控。
毕竟,从五万到十万,王好贤的扩张速度太快,若其麾下有半个能打的将领,若乱民真成了气候,别说整顿江南,恐怕南京都要震动。
“还好,终究是草包。”
袁可立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笑。
王好贤空有十万之众,却无军纪、无战力,遇着李辅明的六千精锐便一溃千里,这般不堪一击,倒让他悬着的心彻底落了地。
看来,“以贼清弊,逐贼整土”的战略,还能继续走下去。
“部堂,看来这心头大石,总算能放下了。”
英国公张维贤身着戎装,大步走进帐中,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