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亲掌吏治,经略四方
第509章亲掌吏治,经略四方
朱由校对于京察这一明朝吏治核心制度,他早已知根知底。
“京察本为奖优惩劣,使百官恪尽职守。”
朱由校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阶下的方从哲、叶向高、孙慎行三人暗自屏息。
“可如今呢?长官博宽大之名,每届京察仅黜退数人虚应故事,其余一概优容。
而真正该惩的贪腐怠政之徒,却借着结党营私得以脱罪,被劾者反倒多是冤抑之人。”
他抬眼扫过三人,目光锐利如刀:
“京官虽位阶不及外放督抚,却掌中枢机要,历来是党争重灾区。
从上到下无所不包的考核范围,本是为了肃清吏治,却成了个别官员窃取权柄、培植朋党的工具。
吏部牵头,都察院协理,内阁票拟,看似权责分明,实则层层掣肘,最后竟让朋党势力尾大不掉。”
这话戳中了要害,叶向高忍不住躬身道:
“陛下明鉴,党争之祸确是顽疾。前几届京察,已有结党排挤之风,若不遏制,恐生大乱。”
朱由校颔首。
原历史上,天启三年这场京察,被东林党当做排除异己的利刃,齐楚浙党官员被尽数逐出中枢,连温和派东林党人都未能幸免,中间派官员人人自危,最终纷纷投靠魏忠贤。
那些人做事不留余地,将本该澄清吏治的京察,变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生生耗损了大明的元气。
他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朱由校暗自想道。
片刻之后,他回过神来,问道:
“朕方才问的问题,众爱卿还没回答呢!京察,如何查?”
内阁首辅方从哲上前一步,拱手奏道:
“陛下,历来京察考核,皆以‘四格八法’为准则,臣为陛下详解。”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四格’者,一曰守,指操守,分廉、平、贪三等。
二曰政,指政务,分勤、平、怠三等。
三曰才,指才干,分长、平、短三等。
四曰年,指年龄,分青、中、老三等。
每格按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优先获任外官之权。”
“至于‘八法’,则是惩戒之规: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
凡犯此八者,分别予以提问、革职、降级调用之处分,年老与有疾者则令其致仕。”
说完制度,方从哲话锋一转,面露难色:
“只是如今江南民乱未平,地方官员多忙于安抚平叛,江南诸省的京察考核,恐怕得推迟数月,待局势安定后再行。”
朱由校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笑,目光扫过三人紧绷的神色:
“不必推迟。此番京察,朕有新规。
让司礼监随堂监察,全程记录考核过程,不得有半分隐瞒。
凡四品以上官员,其留任、升迁、废黜之权,皆归朕手,吏部与内阁只需拟定初步意见,最终裁决由朕亲定。”
此言一出,三人皆是一惊。
方从哲下意识想劝阻:“陛下,司礼监介入京察,恐有宦官干政之嫌,且四品以上官员皆由陛下亲裁,陛下日理万机,怕是过于劳累……”
“劳累?”
朱由校打断他。
“朕身为大明天子,守土安邦、澄清吏治本就是天职。与其让京察沦为党争工具,耗损国本,朕苦一点又何妨?”
“朕这么做,并非不信任诸位,而是要断了党争的根。
司礼监监察,可防考核舞弊。
朕亲掌四品以上官员任免,可破朋党勾结之局。”
“更何况,京察之后,两京一十三省的众多官员,朕皆要亲自召见。
他们需重新认识朕这个皇帝,朕也需亲自甄别他们的品行才干。
光靠庚申科进士与此次恩科新晋之人,不足以支撑新政推行。
朕需要更多心向大明、能力出众的官员,站在朕的身后,与朕一同革新弊政,中兴大明。”
孙慎行躬身道:“陛下远见卓识,此举必能肃清吏治,选拔贤才,臣等愿全力配合。”
“好。”
朱由校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