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京兆大震 - 大宋执印人 - 长弓禺疆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宋执印人 >

第64章京兆大震

踏踏——

突然间,伴随着阵阵脚步声,刘法迅速来到赵煦身旁,拱手行礼,“官家,童湜来了。”

“随朕去见太皇太后。”赵煦回神过来,领着刘法大步流星的向着小院门口走去。

童湜瞧见赵煦,快速行礼,“官家,太皇太后有请,朝中官员来了宝慈宫。”

“走吧!”

赵煦微微颔首,加快脚步,向着宝慈宫主殿急行。

童湜和刘法带着一队御龙直,紧跟在后。

半刻钟左右,赵煦一行人来到宝慈宫主殿。

主殿中灯火通明,高太后高坐在主位,曹青禾在一旁侍候。

苏轼、苏颂、林槩以及六部尚书全部在内,分列左右两侧坐着。

“拜见官家。”

赵煦进来,除高太后不需要行礼外,主殿中的所有人,齐齐向赵煦行礼。

“免礼。”

赵煦摆摆手。

“多谢官家。”

众人齐声回应。

随后,赵煦向高太后行礼,“孙儿见过祖母。”

“煦儿免礼。”高太后微笑道。

“多谢祖母。”赵煦站直身体,快步去到高太后旁边坐下。

曹青禾很懂事的为赵煦添置茶水。

待赵煦坐下,户部尚书李常面色急切,开口询问,“官家,太皇太后,臣等在宫外,见到皇宫内火光冲天,敢问是皇宫何处起火,火势可曾控住?”

这一年多,大宋虽然锐意盎然,一切都在蓬勃进取。

但同样,各项制度的革新,同样开销不小。

这要是皇城的宫殿焚毁过多,那又会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赵煦早有预料,淡淡笑道,“李尚书不必忧心,是慈宁宫失火,影响不过柔夷和坤宁殿部分宫殿,损失不大。”

“朕过来之前,已经让人传令,将先皇妃嫔转移至延福宫。”

“另外,母后受此惊吓,愿意长居瑶华,为大宋祈福。”

众人闻言,齐齐震惊。

大家都是知情人,知道这段时间高太后和官家一起将向氏的根基全部拔除,前些日子,向氏一族在流放途中身死,整个朝堂都知道怎么回事,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选择性忘却。

今日,皇城大火,慈宁宫居然是火源地,这其中要是没有猫腻,打死他们也不信。

不过,在座的各位,全都以高太后和赵煦马首是瞻,哪里会有人傻乎乎的去追问,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嘛!

高太后是知情人,赵煦去慈宁宫之前,特意来见过她,并将朱砂一事告知过她。

本来她是想替赵煦处置向太后,但赵煦拒绝,独自一人去了慈宁宫。

高太后自然不想让这事发酵,果断转移话题说道,“各位卿家,皇城无事,但各位既然来了,就免了老身让人通知诸位。”

“诸位不妨商讨一下,京兆之事。”

“京兆之事?”赵煦皱眉,一脸疑惑。

苏轼等人也有些懵,疑惑的看向高太后。

高太后面色凝重,快速解释道,“一刻钟前,老身刚收到京兆来信,信中言及京兆大震,波及永兴军数州。”

“京兆大震,渭河、汴河以及京兆周围河流的河道坍塌,引发洪水,让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众人闻言大惊,尽皆被镇住了,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等大事。

赵煦心头一震,猛然间想起,在他的记忆中,他登位的第二年,京兆大震,引发大洪,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并且,西夏趁机打破萧关,劫掠关中,最后虽然将西夏赶出了关中,但京兆大震,最终也有几十万人死亡。

在记忆中,高太后和他还因为此事,请罪太庙。

之前他没想起,现在经过高太后提及他一下就想起了这件事。

现在,大宋和西夏虽然签订了兰州和议,但同样现在赵煦也趁机将西北三家弄出了西北。

现在秦凤路和永兴军两路的兵马,除了几万维护各州的厢军之外,章楶手上的十万军,有八万是采用的府兵制,萧关只有两万常置的新军镇守。

这西夏要是撕毁盟约,恐怕关中会向他记忆中一样,在遭受震灾和水灾之后,还要遭受兵灾。

现在可以说是整个大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京兆之事,皇城大火,与之相比,根本没有丝毫可比性。

苏轼等人闻言,也迅速将其他思绪收回,仔细思虑京兆之事。

苏轼心思百转,面色凝重,最先开口,“官家,太皇太后,臣以为救灾之事可缓,萧关兵马为一年新军,西夏若是突袭,恐难抵御,萧关若破,关中危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