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震灾人选
“官家所言甚是,臣等受教。”
苏轼等人心头一震,齐齐向赵煦行礼。
“诸卿免礼。”赵煦摆摆手,郑重道,“京兆数百万百姓受灾,诸卿还请拿出良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苏颂沉思片刻,谏言道,“官家,臣以为现在当务之急,应当先行调拨钱粮,前往京兆,救百姓于水火。”
“官家,京兆事大,臣以为当遣派专人前往,专职震灾之事。”苏轼谏言道。
“苏卿以为何人可行?”赵煦问道。
“现户部司郎中李助,可堪大任。”苏轼建议道。
“臣附议。”林槩一听李助的名字,立刻同意,附和道,“官家李助乃已故王相二婿,太学三舍未废之前,上舍考试,由官家亲赐头名。”
“李助其人才学不凡,做事果断,行事严谨,品行高洁,可堪大任。”
“臣也同意。”蔡卞十分清楚李助的身份,跟着附和道,“李助其人之前为开封府少尹,为官清廉,做事严谨,任职少尹期间,梳理了不少旧案,新案更是无一错漏,乃奇才也。”
其他人一听是李助,也纷纷认同,毕竟李助自从进入朝堂之后,简直是如鱼得水,做事做人都很到位,在朝堂人缘极好。
“那就李助吧!”高太后也知道李助是赵煦的人,自然不会反驳,一锤定音,定下了李助。
有了定论,赵煦微笑道,“既然祖母和众卿都推荐李助,那传朕旨意,三省拟旨,发布文书,李夔任职有功,擢升为秦凤路安抚使,章楶迁为经略使,章楶掌军协守萧关,防备西夏。”
“另擢升李助为永兴军安抚使,兼任开封府尹。”
“赐予朕之金令,代天子行事,有先斩后奏之权。”
“这……”
众人闻言大惊,赵煦这一册封,也就意味着,京兆,甚至是整个永兴军路,都成了李助的一言堂。
瞧着众人的神色,赵煦意味深长的勾起一抹笑容。
这一年李夔在秦风路和永兴军改土归流,将土地收归国有,清查人口,重订户籍,事情虽然做得不错,但与京兆府相邻的一府四州,却是水泼不进,没有一点建树。
但是,李夔又不能用强势手段,所以在赵煦的建议下一直搁置。
现在京兆大震,洪水泛滥,这浩瀚天灾之下,正是收归京兆等地的大好时机。
所以,赵煦才会派李助过去,以李助的手段,绝对能趁机整合永兴军,将京兆以及靠近京兆的一府四州全部整合。
“看样子,官家是准备利用这次大灾,将京兆那些个大族给清理了。”
苏轼知道赵煦的诸多打算,这一年来,河湟、秦凤路以及永兴军之所以没惹出什么乱子,能安稳的施行改革,全是他和王珪在朝堂上压着。
但是,京兆府以及京兆周围的一府四州,不少前唐大族还有存续,大宋成立百年,前唐遗族复苏,虽不如江南和中原的顶级士族,但势力同样不小。
所以,京兆和靠近京兆的一府四州政策,一直未得到改善和变革。
而李助的什么人,什么才学和手段,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赵煦让李助去京兆,这明显就是让李助去将永兴军,甚至是整个关中整合。
关中与河湟相连,只要将土地收归国有,人口整合完成,单单是两地的钱粮,就足以供养二十万大军。
因此,苏轼哪里会破坏,赵煦的计划,在众人沉默之际,他果断开口,“臣谨遵圣喻。”
“看样子,不能再等了,需要尽快传书家中,不然以官家的强势,吕家继续反抗,等待吕家的只会是向氏的下场。”
苏轼一开口,吕大防顿时心头一跳,瞳孔猛缩,他瞬间察觉到了赵煦的意图,或者说赵煦这样安排的目的。
他同样早早的投靠了高太后,高太后与赵煦和解之后,他时常被安排配合苏轼和王珪。
早就从蛛丝马迹中,猜出了一些事。
京兆府内,家族中人,早就传书给他过,说是除却京兆以及京兆周边三座州府,整个永兴军在李夔的主导下,已经完成土地丈量,人口清查,以及所有土地都收归了国有。
配合清查者,家中有人被举荐为官,不配合者,尽皆覆灭。
唯独京兆以及周围州府,无有意动。
本来一开始他还以为只是边地整合,但现在来看,这哪里是什么边地改革,而是赵煦和高太后的布置,目的就是从边地开始蚕食,最后辐射到整个大宋。
吕家在他担任礼部尚书后,风头更是盖过了京兆各族,他们吕家要是再不懂事,主动投诚。
到时候别说是他这个礼部尚书,就是他整个家族也必然性命不保。
“或许,这是兄长的机会,北方的边地,可不止这些地方。”蔡卞目光闪烁,心思漂浮。
他之前是赵煦近臣,许多文书都是他在帮忙整理,赵煦也没刻意瞒着他,因此对于边地改制之事,他也知道一些。
而他的兄长,因为旧党攻击,现在在放在真定府,多次来信请他帮忙。
之前他也举荐过,但被赵煦驳斥,说蔡京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刚被贬出京,如何能擢升,连带着他也被赵煦斥责了一番。
现在赵煦让李助去京兆震灾,很明显就是让李助借助这次震灾,将京兆府甚至是整个永兴军都彻底整合。
现在章惇在河湟,李夔在秦凤路,李助又去了永兴军,很明显赵煦是想从边地开始整合,从而从北到南,覆盖整个大宋。
现在北地的边境还剩下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以及河东路。
而他的兄长蔡京,刚好就在河北西方路治所真定府。
若是,他主动向赵煦谏言,让他兄长整合河北西路,那他的兄长只要任务完成,或许就能得到官家看重,从而重返中枢。
“官家这是不是又在谋划着什么?”
苏颂也发现了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