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圣旨奖赏
第97章圣旨奖赏
京城。
太和殿。
众臣早朝正在商议淮南州海安县海溢之难的事情,御史台左御史大夫出列奏报。
“陛下,臣有本奏。臣要参光禄大夫姜明庭和勇武侯裴翊安在海安县行事专横跋扈。
没有朝廷诏令,私自开粮仓赈济灾民,目无王法,藐视皇权。”
明肃帝哦了一声,身子微微坐直,问道。
“爱卿可曾调查清楚?勇武侯确实私自开仓放粮?”
“是,臣有证据。”
左御史大夫将奏折呈了上去,明肃帝翻看了一下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刚欲开口,下面御史台中又站出一人。
“陛下,臣也有本奏。”右御史大夫紧跟着上前奏报,“臣要参淮南州知府吴为管理下属不严,造成海安县粮仓亏空,县令渎职。
大灾面前不想着赈济灾民,反而将所有衙役调归私用,抢救自家财物,引起灾民民情怨沸,实在可恶至极。”
明肃帝眉头紧锁,“还有这事,爱卿快将奏本呈上来。”
相对于私自赈灾的事情,还是平息民心更为重要,右御史大夫将奏折呈上去,回到大殿上垂眸静思。
左御史大夫用眼风扫了他一眼,恨得牙根痒痒。
老匹夫,总是跟他作对,唱反调,早晚收拾了他。
明肃帝翻看过右御史的奏折,心里对赈灾的事情大概有了了解。
“这海安县县令行事太过于迂腐无能,且这粮仓的账目模糊不清,他是如何做官的?”
旁边的大太监李全悄悄附耳提醒道,“陛下,这个罗县令是三皇子外族那边的远亲。”
明肃帝脸色更不好了,他倒是不忌讳皇室宗亲举荐有才之土,但也要找些靠谱的人上来吧?
“陛下,虽说海安县令做事死板了一些,但也是忠心为君,还请陛下明察。”左御史大夫上前辩解道。
“此言差矣!陛下,不能私自开仓放粮指的是没有天灾人祸的时候,但这海溢灾害突如其来,一下子有了上千名灾民。
罗县令还只顾着抢救自家的财物,不派人救灾,不派人安抚灾民,又在勇武侯催促下拒不开仓放粮,这明显是心中有鬼。
臣以为还是派钦差大臣过去详细调查粮仓账目,再一并定他的罪。”右御史大夫寸步不让,据理力争。
“陛下,臣不这么认为,罗县令并非没有去赈济灾民,他只是第一时间想抢救府衙的重要公文而已,是勇武侯和荣嘉县主去的太早。
罗县令刚想去赈济灾民,他们就到了,这才显得罗县令有些渎职,谁能想到当地父母官还没开始救灾,远在百里之外的勇武侯和荣嘉县主先得了消息?”
左御史大夫这话里面就有很强的揣测意味,似是提醒皇帝勇武侯和荣嘉县主得到消息过快,对灾情反应过度,抢了县令的活。
“这里面怎么还有荣嘉县主的事情?你方才不是说光禄大夫姜明庭私自开仓放粮吗?”|
明肃帝有些迷惑,左御史大夫赶紧解释。
“陛下,臣以为荣嘉县主一介女流,定是受光禄大夫的命令才会赶去海安县赈灾,要不然寻常闺阁女子哪有此等气魄和胆识?”
右御史大夫冷哼了一声,揪住左御史的漏洞讥笑道。
“按照左御史大人的说法,当初先太后娘娘面对敌军数百人之众临危不惧,傲然慷慨赴死都不肯说出陛下的行踪,难道不是女子的气魄和胆识。
荣嘉县主乃是陛下亲封,自然是聪慧过人,有胆有识,岂是你等见识短浅之人任意评说的?”
说到早逝的太后,明肃帝脸上尽是遗憾和愤怒。
左御史大夫急忙跪倒在地,心里将右御史骂的狗血喷头,谁不知道太后娘娘的死一直是陛下心里不能提及的伤痛。
这个老家伙居然把他绕到这里面,是想害死他啊!
“臣不敢,臣从未有不敬先太后娘娘的意思...”
明肃帝见三皇子一直沉默不语,没有再理会地上跪着的左御史,而是询问萧凌皓。
“老三,你有什么想法?”
萧凌皓知道罗县令是母亲那边的人,自然是一心维护。
“父皇,儿臣也觉得这个荣嘉县主和勇武侯多管闲事,地方上的赈灾向来是官府做主,他们这是逾矩越权...”
礼部尚书周兴突然轻咳了两声,“咳咳...陛下,臣以为三皇子的意思是说罗县令毕竟是海安县的县令,勇武侯和荣嘉县主也要顾及一下官府的威望,万事好商量嘛!”
明肃帝看了一眼三皇子,“你是这个意思吗?”
三皇子还不服气,他扬起头刚想分辩几句,再次被礼部尚书的轻咳声打断,只好点了点头。
明肃帝瞥了一眼周兴,没说什么,转头看向一直垂眸不语的太子萧玄澈。
“太子,你的意思呢?”
萧云澈未语先咳了几声,这才转头面向明肃帝淡漠道。
“父皇,这事情没什么好议的。罗县令渎职不作为肯定要罚,至于勇武侯和荣嘉县主虽然私自开仓放粮,但也避免了民怨沸腾。
臣倒是听说,光禄大夫姜家带头捐献了很多粮草救灾,算是功过相抵吧!”
明肃帝点点头,心里暗叹这太子每次的政见都能说到他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