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读者文摘精华:夏》(9)
第8章以德为先
中国有句话叫做“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首要学习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学习本领。但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本末倒置,更多地看中的是才,而忽视或轻视对做人品德的培养。
好的品德对人的一生受用无穷,它就像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最终能让你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品德拙劣的人,一有机会就很可能做出有损于组织的事来,有这样的人在,社会、单位都不会安宁,这样的人注定难以收获信任与成功。
01公私分明
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公差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蜡烛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有一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看。
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这在许多人看来好像有几分“迂腐”,别说是用官烛看半封信,就是看一封信、多封信,也不会有人去计较。因为用根蜡烛不过是件再小不过的事了,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州官却看得很重。可见在他的头脑中,“公”与“私”的界限是多么分明。
州官的行为虽然看似有
点“过”,但这种公私分
明的优秀品格是十分值得
人们学习的。不占单位的小便宜,即便是一纸一笔,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动贪念。公是公,私是私,做到公私分明的人,才是领导喜爱并愿意重用的人。
02莫贪小利
张先生在公司是个能人,刚工作两年就被上司提拔,坐到了副总经理的位置上。一次,公司派他出差到下属公司去,张先生很是高兴。平常工作一向很忙,很少有机会出去。这次出差也是个难得的机会,他是代表总公司了解下属公司的业务经营情况,责任很是重大,他也异常重视。
得知张先生要来,当地的下属公司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迎接这位“钦差大臣”。张先生一到,对方便以尽地主之谊为名拉着他在所在城市逛了个遍,然后才去了要视察的实际地点,而且文件资料也已一应俱全。张先生走马观花地履行了所有程序,公务便宣告结束。紧接着对方便将他接到五星级酒店用餐,各种生猛海鲜、飞禽走兽尽皆收入口中。晚上,他便下榻于此了。就这样连着几天,这位“钦差大臣”过得美满滋润,下属公司也是极尽奢华之举。
转眼间,公差已毕。下属公司为表“孝心”给了张先生一大堆礼物及土产让他带回去。他也不客气,推辞一下便尽收囊中。
“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张先生回到公司后,在出差报告中对下属公司的表现是极尽善言。
公司是依据他的报告来评估并进行下一步的战略计划的。但张先生在报告中夸大其词,水分颇多,公司的计划在当地根本行不通。
老板大怒,经过调查,发现张先生在出差期间不仅没有认真工作,而且还收受“贿赂”,数额达万元。
张先生甚是迷惑,自己仅是拿了些礼品和土特产,哪里收受现金万元?原来下属公司见张先生要捅篓子,便落井下石,倒打一耙。这样,他面红耳赤,有口难辩,最终在公司里呆不下去,自己辞职回家了。
作为员工,贪图小利别不
以为然,这关系到你的人
格以及别人对你的看法,
认为你是一个可以用小钱收买的人,甚至认为你不是一个可以信任依靠的人。
有些人具有贪图小利的习惯,因一时的贪小便宜,而把自己最重要的人格,甚至可能连前途都断送了。贪小便宜而导致因小失大的事,其实经常在我们周遭上演。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短视近利乃至因此而不顾全大局,或者失去应有的格局与气度,这不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更可悲的是,自己也得不偿失。
03精打细算才是好员工
小张和小王一同被招进一家建筑公司,合同上说明是一个月的试用期。
他们的工作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把落在地上的钉子捡起来。就这样,两个人捡了五天,捡的钉子足足有几十斤。
小张暗暗算了一笔账,发现这样做很不合算。小张决定向老板反映一下这个问题,但小林却不主张他这么做:“你还是别找老板的好,老板不让我们捡钉子了,那我们岂不是没事做了。”
小张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向老板说明情况:“恕我直言!我们两人一天捡的钉子最多也不超过10斤,这种钉子的价格是每斤3.5元,算下来,我们一天给公司增加了35元的收益,可您却付给我们一人一天25元的工钱。这样以来,公司还亏了15元,这实际上很不划算。虽然担心告诉了您,我们有可能被辞退,可是凭良心讲,我还是要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