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第93章第十一篇第92章霞客行
“泛泛乎,蓬蓬然,亦不佛,亦不仙,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这是徐霞客友
人唐泰赠与徐霞客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出了徐霞客一生浪迹江湖的奇人形象。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霞客”是友人陈眉公
为徐弘祖取的别号,以徐弘祖一生游历事观之,“霞客”这一别号可说极为贴切。徐霞客自
幼天资聪慧,却素不喜科考之书,唯好读历史、地理以及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并进而向往
着“问奇于名山大川”,所以少时便被人“目为餐霞中人”。陈函辉作《徐霞客墓志铭》
,曾记徐霞客“及观严夫子‘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又抚掌曰:‘丈夫当朝
碧霞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其烟霞之志可略见之。
浪迹江湖
徐霞客18岁时,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问奇名山大川。
万历三十五
年徐霞客21岁,辞别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开始出游。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访胜迹为主,因老母
在家
,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计程以归。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奥如掘至宝。47岁以前,他游历
北方的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南方的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
最远至福建的武夷山。他曾于天启元年(1621),为纪念母病痊愈,盖“晴山堂”,搜求先
遗墨、题赠,为之刻石。天启四年,他因母已届80高龄,打算暂缓远行。母不以为然,特命
陪同亲作宜兴、句容之游,以示激励。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庐。崇祯元年(1628)服丧
期毕,他乃放志远游。他有感于“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对地理现
作考察研究。四月,他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黄道周,远抵广东罗浮山。崇祯二年,他由南转
北,
入京师,游盘山。三年,他再南游漳州。五年,他重游天台山、雁荡山。六年,出南京,再
北上
京师,游五台山、恒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体健壮,携一杖,登山捷如猿;能
忍数日饥,逢食即饱,旅泊岩栖,游行无所碍。
崇祯九年,徐霞客已经50岁,立志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蛮荒”。于九月十九日深夜,辞别
亲友,他大笑出门,开始万里远征,同行有静闻和尚和顾姓仆人。静闻系江阴迎福寺僧,
刺血写成《法华经》1部,愿供于云南的鸡足山。他们一行取道浙江,越江西、湖南、广西
、贵州去云
南。十
年二月二十日夜泊湘江新塘,遇盗舟焚,静闻、顾仆受伤,行李财物尽失。徐没有为之却步
,设法取得友人资助后,重新上路。九月,静闻病逝于广西南宁崇善寺。他背负静闻遗骨,
与顾仆分担行李,历时1年余,经贵州,于十一月底到达云南的鸡足山悉檀寺。十二年,顾
卷包潜逃,他在僧人们的帮助下继续考察,主要活动于崇山峻岭。山中绝粮,他就吃野菜野
为生;无处投宿,就以山洞树林为家。他攀绝壁,涉洪流,探历100多个石灰岩溶洞,认真
记载。他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又称喀斯特)进行大规模考察,并作详细记录和深入研究
第一人。他横穿云南,对金沙江、澜沧江、丽江诸水实地调查勘测,写成《溯江纪源考
》和《盘江考》,详细论证长江和盘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纠正儒家经典《禹
贡》以岷江为江源之谬。他还远抵云南边陲腾冲,对有地热资源的地区进行寻访。直到
了足疾,他还应丽江知府木生白之请,留修《鸡足山志》4卷,历3月告成。因病不良于行,
他于
十三年坐船东归,六月抵家,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5月8日)与世长辞。徐霞客一生
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计16个省的无数山川。在旅途中,他总要把当天
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他仍坚持燃枯草照明,走
为记。这些游记涉及所到之处的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
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经后人编辑而成的60余万字的《徐
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考察熔岩地貌
徐霞客在地理学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对桂黔滇这片世界上岩溶分布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