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72章第八篇第71章长城,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一些东西是一种无文字的文化、无课本的教育,是一种无声息的影响
,渗透进你的生命和血液,顽强地影响并伴随着你,直至你的生命结束。长城就是这一类东
西中的一个。它对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影响都大到无法估量,它比宗教的感染力更深重,比父
亲的慈爱更广阔,比帝王更有基业,比所有古代哲人学说的总和更雄厚……它是中国各
个阶层的人心中萦绕的一个名词。
提起长城,很多人就会想起“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想起“太阳高,长城长,长城内外
是故乡”的抒情,想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悲壮……当我们置身于长城之
上,真真切切用手抚摸着城砖时,会深深地感受到她作为一项伟大人类建筑工程给我们带来
的震
撼。经历了秦、汉、明等数个朝代修建的长城横亘于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戈壁沙漠中,在
她的身边演绎了太多太多的历史。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战火纷飞,她像奇迹一样屹立在我
们面前。在我们眼中,她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条分隔中原农业文
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界线,她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城的修建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
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
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
打一仗,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
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
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攻楚以救江,到了方
,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师伐楚,
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
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
是一般孤
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这便是长城历史的开始
。
关于楚方城就是楚长城的记载,在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
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
沅水》条上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鲁山县(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开始,东至泌水
(今泌阳县北),西达比阳(今唐河)界,南北连绵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
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
州,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将近一千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道长城正好处在当时楚国都城郢都的西北和东北面,对于防御较为
强大的诸侯国秦、晋、齐、韩、魏等的进攻是有效的。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北方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
东,绵延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
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
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
北岸的汉长城,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汉长城是历史
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
至万历,其
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
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
公里)。
“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的中国长城,横贯万里群山,把成千上万雄关、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