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73章第八篇第72章硝烟滚滚的古战场——赤壁
公元208年,三国赤壁之战惊心动魄,奠定了魏、蜀、吴鼎立的基础。“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立于滚滚江流声中,古战场上的硝烟,风声鹤唳、铁马金戈、船岸相
平的壮阔和英雄人物横剑立马、截虎平川、气吞狂虏、从容潇洒的千般气概仿佛就在身边…
…
“赤壁”二字的由来
“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南距市区38公里。《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
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运用火攻,大
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余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
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的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周瑜
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
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
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这一剑刻过万重山,据说江西庐山有反写“
赤壁”字样。
相传汉高祖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斩蛇起义奠定汉朝四百年基业,虽是沿袭秦制,却在地
方命名上自有一套规矩。当时这个规矩就是以阴阳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为上
乘。汉高祖六年置沙羡县,县令梅赤就着手调查境内山川,发现许多无名之地,于是就
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当时,朝廷以阴阳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扩大推演,以天
人相应,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将二十八宿对准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沙
羡当属东南朱雀的翼、轸之间。那么一个小方城内,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
梅县令于是拜访陆水南岸修行百年的老道长骆文聪,他上知天文,下穷地理。道长摆开
罗盘、八卦,推演一番后,描了地形,标注了名号,中央一山属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
为首。金紫山之东为苍龙之象,取其坑,“坑为疏庙,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为
朱雀之象,取其柳,“柳为鸟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为白虎之
象,取其“奎”、“觜”,称“奎曰封豸,为沟渎”,“觜为虎道”,于是在金紫山之西取
了地名为“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个地名为“赤壁”,
四地各距金紫山六十里,就这样,“赤壁”的地名就出现了。
汉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骆道长又取了几个带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
林湖、赤冈畈、赤马港等。梅县令就根据老道长的指点定了县境内的重要地名。就
这样,“赤壁”一名载入了史册,仅《三国志》一书就有五十多处提到赤壁。其后代史
籍、方志更是屡屡出现赤壁,这不能不说是梅县令和骆道长的一大功劳呢!
赤壁位置的争议
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这是唐代诗人描绘赤壁之战的诗句。
但是,关于赤壁古战场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
深锁二乔。”这首题为《赤壁》的绝句,是作者把黄冈(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视为古战场
而写的。
北宋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也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
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在这里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
词。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后人因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然
谁都知道这里不是真正的古战场,因为赤鼻矶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江上游,又不在大江之南
,与史书所载不符。那么,武赤壁,即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哪儿呢?对此,也是有争议的
。
一种看法认为,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这种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
》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
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另一种看法认为,赤壁应在今湖北
蒲圻县西北。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