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70章第八篇文明足迹篇
第69章消失的楼兰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
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
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
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在其旅行记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
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
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
地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
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
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城镇,为什么在公元3
世纪后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的谜。
楼兰的发现
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助手罗布人奥尔德克发现了楼兰。
1900年4月1日,探险者的骆驼队在罗布泊西岸向南挺进,下午扎营时发现惟一的一把铁锹丢
,斯文赫定派奥尔德克去寻找,奥尔德克找到铁锹后回来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奥尔德克
躲过了风沙的袭击。第二天,当风沙过后,他在附近发现了许多铜钱、房屋建筑的碎片。奥
尔德克在此做了标记,并拣了一些碎片带回营地给斯文?赫定。
奥尔德克带回了铁锹,也带回了楼兰古城最早的信息。他的发现不仅使斯文?赫定名扬世界
,也使得从历史上消失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城再次走入世人的视野中。斯文?赫定大为兴奋,
立即
率领探险队前往发掘,他们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色彩的木雕
建筑
构件、五铢钱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续到罗
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1900年至1901年斯氏罗布泊探险离去之后,奥尔德克对探险上了瘾,他常骑着骆驼独自在
无人的荒漠中漫游,无意中在雅尔当布拉克的库姆河故道以南的沙丘间,发现了一个有一千
口棺材的墓地和一些城堡、居民、烽燧……随后,
大批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
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
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
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险队。
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
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
20世纪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
铜器
、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
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黄文弼是我国解放前惟一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
古学家。
新中国的楼兰探险热潮,再次轰动了国际。响应最积极的是日本。
70年代末,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片《丝绸之路》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
,再次获得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文书(包括少量的?卢文)及大量的古钱、毛
织物、丝
织品、皮革制品、漆器等珍贵文物。经精确测量,判定古楼兰城位于东经89度55分12秒,北
纬40度30分57秒。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
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条大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城中,城内
现残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顶不翼而飞外,别的部位,如门、窗历历可辨。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