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54章第六篇第53章遥远而神秘的撒哈拉沙漠
在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东部,东至红海之滨,横着一片浩瀚的沙漠,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
沙漠——撒哈拉沙漠。
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
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白手起家》
奇异的撒哈拉文化
撒哈拉沙漠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面积约90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
非洲面积的1/3。大多数人以为撒哈拉是一片沙丘起伏的区域,但实际上它大约只有五分
之一的地方是由沙构成的,其余的地方则是裸露的砾石平原、岩石高原、山地和盐滩。
“撒哈拉”一词,阿拉伯语的原意是象征广阔的不毛之地,后来转意为大荒漠。按照地表的
组成物质,荒漠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之分。不过,人们通常把荒漠通称为沙漠。撒哈
拉沙漠
地处副热带高压带,气候炎热干燥,素有“热乡”之称。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
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高
原上布满了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外围是大片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
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
撒哈拉沙漠地区面积广阔,人口不但稀少,而且分散,总数约在200万左
右,但不包括尼罗河谷地的人口数。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撒哈拉
沙漠地区就已经居住着黑色人种,现在的沙漠绿洲居民,如费赞人、伊拉拉丁
人等,就是他们的后裔。在西方殖民主义者进行黑人奴隶贸易期间,逃到沙漠
绿洲上的黑人骤然增多。后来也有一些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陆续迁到沙漠绿
洲居住。柏柏尔人受阿拉伯人的影响较大,大多数柏柏尔人使用阿拉伯语,信
奉伊斯兰教,但也有一些柏柏尔人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语言和生活习惯。从
生活结构来看,黑色人种大多数是定居人口,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上,经济
活动以绿洲农业为主,种植着枣椰树、粮食作物和蔬菜。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
多数是游牧民,他们追逐水草,放牧为生。也有一些人从事半农半牧的生活,他
们以游牧业为主,也在绿洲上或干涸的河床中移植枣椰,一年中有部分时间用
来收获这些枣椰果。
除此之外,撒哈拉沙漠里还有另外一些从事游牧生活的民族,如图阿霄格
人。同其他游牧民族相比较,图阿雷格人的装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凡是到撒
哈拉旅游的人,总是对这一点产生莫大的兴趣,有的人甚至刨根问底地打听。
原来,图阿雷格人尽管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的成员之中,反倒是妇女不戴面
纱,而男人们则是一个个头上都戴着一块又宽又长的面纱,面纱呈靛蓝色,绣
着花边,除两只眼睛外整个脸部和脖子都捂得严严实实的,无论白天或黑夜
是,也不管吃饭或者喝水,从来都不摘下来。关于图阿雷格族男子戴面纱有一个流传非常广
的故事:自
古以来,图阿格雷族男子素以英勇善战著称。每当出征之人凯旋归来之
时,全村都要远道相迎,接风洗尘,欢庆胜利。有一次,全村人按照惯例聚集在村
口准备迎接勇士们的归来,但左等右等不见踪影。直到许多村民开始失去
等待的耐心之时,远方的道路上终于出现了征战归来的队伍,人们开始唱歌跳
舞,顿时一片欢腾。可是,当队伍走到人们跟前时,村民们发现归来的那些兵将们个个满身
血迹,人人无精打采。原来,这一次打了败仗。在场的妇女们一听,
个个气得大哭起来,纷纷摘下自己脸上的面纱,扔给战败归来的男人们,气愤地说:“你们
算什么男子汉?真丢人。用面纱将你们的脸遮
起来吧!”于是,战败的那些男人们羞愧地戴上了面纱,而且再也没有摘下来,以示永远
记住这次战败的教训。
如今撒哈拉沙漠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