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教育改革
开阳城印钞局,张浪正在徐干的陪同下开始参观印钞局的工作,印钞局的提出无疑是琅琊国发展繁荣的根本。张浪先前提出来统一琅琊国的货币,用来取代这个年头已经不稳定的东汉钱币,一来可以避免琅琊国的经济受到东汉钱币的影响,所造成的物价上涨或者下降迅猛的局面,有效的形成了防火墙。
二来则是便利琅琊国百姓的生活交易,一般出门经商有时候甚至要装一车的钱才行,而现在只需要那些不记名有编号的金卷就能完成大规模交易。
有了琅琊国做背书,印钞局的生意做的那叫一个红火,不过张浪也为印钞局的规矩另外制定了防护,避免多印导致的通货膨胀,以及内部贪污等?
“王上,我觉得以目前开阳城的形势来看,并不需要我过多的介入,反而我只需要维护着这个秩序便可让开阳城长治久安。”徐干跟在张浪旁边说道?
张浪看着正在用磨具制作钱币的工人们,头也不回的说道:“确实如此,但是这个时候就时候你在开阳城大展宏图,你本一阶文人墨客,对诗词古今等多种文化都有考究,我相信你也有所想法。”
徐干对着张浪拱手躬身说道:“王上,臣确实有所想法只是这些想法牵扯太多,若是动摇了王上……您的根本那就不好了。”
张浪转回头哈哈大笑说道:“怎么会动摇我的根本?难道你想推行新制?来代替我这个王不成?”
徐干闻言赶忙跪下说道:“王上您误解了,臣徐干绝无此意,臣想借着王上在琅琊国分设医馆的想法延伸,将工艺技术等全部归纳如同分设医馆一般开堂设课,百姓将不止学古人知今事,而要有一技之长,一技之精。”
“哦?你起来说话,别动不动就跪着。”张浪拉着徐干说道。
徐干接着解释道:“王上您想,若是开阳城人人有一技之长,一技之精,开阳城的生活将迎来质的改变。而如今开阳城虽然兴盛,但为富者更富,为贫者得温饱而已。我前日观百家夜宴风俗,觉得大同思想可以在开阳城实行。”
徐干说的大同思想也就是《礼记》中的一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张浪早有想法把开阳城建设成为一个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大同思想张浪也想过,只是一直不懂从哪里安排,从哪里改变。
今天听到徐干这么一说,张浪总算找到了无法安排和无法改变的根本,那就是阶级!
怎么去缩小阶级?使得贫富差距缩小呢?很明显,只要人人都富裕了,人人都过上好日子。那么他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这样一来大同思想毫无意义,就成了代表。
张浪点了点头称赞说道:“徐干,你这一番话语,简直一语中的,让人耳目一新。我确实有设过专科,在琅琊县,收效不错但是都是有资本的人去学的。”
“也就是那些已经有了桑田,有了茶园的人去做带动后面的人去做,达不到大同。所以我想大体建设国有化,兼并私有制一起发展。”
徐干看着张浪,云里雾里的迷迷糊糊,什么是国有化,什么又是私有制?对于徐干这个古人来说,简直天书一般。
张浪解释道:“国有化也就是基本行业,比如炼金、治盐这一类的只许国家带头做,其他人不能参与。而私有制,则是其他行业,比如布庄,你可以和国家比拼发展速度,形成良性竞争。”
徐干听着张浪这么一解释,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如此,所以国有化能为专项人才提供平台发展,就算是贫苦的人也行。而私有制将会收到国有制的压制与平衡,就像秤砣一样。”
不愧是有文化的人,张浪一点就通。
“我打算设立公开学堂,由国家带头地方资助企业捐助来运营,专门教这些。谁想听,哪怕是乞丐都可以。”张浪说道。
徐干问道:“那学堂怎么办?若是这般做法,学堂可就落到下风了。”
张浪摆了摆手说道:“其实并不然,学堂是教书育人教人向善的地方,这样我再设立一个考公制度,只要想当官的都要通过学堂拥有文凭才能当官,这不就分流了吗?”
张浪这般做法直接将现代这一套东西搬过来活学活用,连文凭这东西都搞过来了。
徐干拍手称好:“王上如此雄才壮志,琅琊国必将兴盛!好,我已经记下了,到时候就按照王上说的办!”
要知道东汉满大街都是孝廉制度,哪有什么八股文的考究,张浪此举无异于直接改进了教育体制!
两人看着繁忙的印钞局,不由得对视而笑,这么一来开阳城的执政思想就很明显了,这是在陈登的一些夯实基础上,高屋建瓴!徐干的才华也将得到应用。
张浪相信通过这么一个改革,开阳城半年之内必然效果显著,推广琅琊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王上,那关于琅琊国军事方面,是否还要改进?若是这般改革落实,从军或许将不再是唯一选择,也不再是无奈温饱之举。这可能对琅琊国的军事实力,有巨大影响。”徐干突然想着说道。
请...您....收藏6...9...书....吧....!
张浪点了点头,确实如果按照这般发展,琅琊国只会成为一个政商大国,在军事这一方面就会变得头重脚轻,此长彼短露出捉襟见肘的形势。
所以,关于军事这一方面也要开始改革使得三者齐头并进,不分高低才行。
可是这问题就来了,张浪不知道应不应该实行义务兵制度,若是实行了就会如同瞬间膨胀的气球,琅琊国的军事将会变得臃肿无比。
可要是由百姓自由选择,这能温饱肚子,还能考取公务员,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当兵呢?
答案显而易见的,十不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