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的回响 - 电量告急后,我把日子拆了重装 - 永不鲨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报道的回响

报道的回响

温禾的文章《“最优解”的暴政:当算法开始规划人生,谁在定义“优”?》发表了。她没有使用真名,但融入了大量对苏之琪处境、叶女士选择、自身挣扎的深度观察和理论剖析,笔锋犀利,直指人心。

文章在工作室的平台发布后,并未立刻引爆流量,却像一颗投入深水的石子,持续荡漾开一圈圈涟漪。阅读量稳步增长,评论区聚集了大量讨论,许多人分享着被“标准化人生”模板挤压的窒息感,倾诉着在数据驱动决策下的迷茫。

“看哭了,我就是那个被‘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逼到焦虑脱发的。”

“985毕业,进了大厂,天天被kpi追着跑,感觉自己就是个高级电池,哪有什么生活?”

“感谢作者替我们这些‘不合格’的母亲发声,不是不爱孩子,是真的太累了……”

“ai规划人生?细思极恐,最后会不会连和谁结婚、生不生孩子都由算法说了算?”

这些评论让温禾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慰藉。她的痛苦不再是孤例,而是时代症候的一部分。她的思考,通过文字,与无数陌生人产生了连接,形成了微弱却真实的共鸣。这种价值感,是任何kpi都无法衡量的。

主编打来电话,语气兴奋:“禾禾,反响很好!很多读者说看到了自己!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一个系列,深入探讨技术时代的个体困境!”工作室甚至接到了几家媒体的转载请求和访谈邀约。

温禾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职业成就感。这种成就,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获得了多少流量,而在于她的思考被看见,她的声音被倾听,她为那些无声的挣扎命了名。

她试图和陈序分享这种感受。她把文章链接发给他,期待他能稍微理解一点她所投身事业的意义。

陈序很认真地读了,甚至调取了文章传播的后台数据进行分析。

晚上,他给出反馈:“文章引发了特定人群的情感共鸣,传播节点符合社会学网络理论预测。但从数据看,核心讨论仍局限于特定圈层,未能破圈。建议下一步可以尝试更大众化的议题,或者结合热点事件,以提升影响力指数。”

他甚至在平板电脑上调出一个图表:“这是根据评论区高频词生成的情感分析图,负面情绪占主导。可以考虑在后续内容中加入更多‘解决方案’或‘正向案例’,以平衡情绪,避免陷入纯粹批判,这可能更有利于长期ip打造……”

温禾听着他冷静地分析着她的心血之作,像是在评估一个产品的市场表现和优化策略,心一点点冷下去。

“陈序,”她打断他,声音疲惫,“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提升影响力指数’,也不是为了打造‘个人ip’。我是想记录,想思考,想发出一点不一样的声音。读者的共鸣,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正向反馈’,不需要用数据来平衡。”

陈序不解:“但有效的传播需要策略。情绪共鸣是入口,但最终需要导向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才能产生实际改变。否则只是情绪宣泄。”

“有些问题,现阶段可能就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温禾提高声音,“指出问题本身,让很多人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建设性’!不是所有东西都必须立刻被‘解决’!理解和共情本身,就是力量!”

陈序沉默了,显然无法完全认同这种“低效率”的价值产出模式。在他眼里,无法被量化的“共情”和“意义”,终究是模糊而次要的。

这次交流让温禾彻底认清:他们不仅在生育问题上存在分歧,在根本的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崇尚的是工具理性和效率最大化,她珍视的是人文关怀和意义的多样性。

几天后,温禾去看望暂居外地的苏之琪。念念长大了些,会咿咿呀呀地发声了。苏之琪依旧疲惫,但眼神里多了些母性的坚韧。她拉着温禾,小声说:“我看到那篇文章了……虽然用了化名,但我一看就知道里面有我……谢谢你,禾禾,好像……没那么丢人了。”

就在这时,苏之琪的手机疯狂震动起来。是她那个男友。电话一接通,就是对方气急败坏的吼声,隔着话筒都能听见:“苏之琪!你搞什么鬼?!是不是你跟那个什么破杂志社的记者乱说了什么?!现在网上有人带节奏,扒我隐婚生女!是不是你?!”

苏之琪的脸色瞬间惨白,嘴唇哆嗦着:“我没有……我什么都没说……”

“最好没有!我告诉你,要是我这事黄了,你们娘俩也别想好过!当初要不是你……”

温禾一把抢过电话,冷静地打断对方:“陈先生,请您冷静。苏之琪从未接受过任何相关采访,您的猜测毫无根据。另外,作为孩子的父亲,您是否应该先关心一下您女儿的近况,而不是只顾着您的‘人设’会不会崩?”

电话那头愣了一下,随即骂了一句更难听的,狠狠挂了电话。

苏之琪瘫坐在椅子上,抱着孩子,无声地流泪。念念似乎感受到母亲的情绪,也开始不安地扭动。

温禾看着这一幕,心如刀割。这就是流量世界的残酷现实:真情实感可以成为卖点,但真实的牵绊和责任,却可能成为需要被抹去的污点。

回去的高铁上,温禾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内心无比清晰。她不想活在一个所有选择都被标好价码、所有情感都被计算效益、所有“非标准”人生都被视为故障的世界里。

陈序没有错,他只是那个世界最完美的产物和代言人。

但她,不想成为那个世界里的一个标准化零件,哪怕那个零件被镶着钻石。

她低头,看着手指上那枚订婚戒指。它依然闪耀,却不再代表承诺,而是象征着一套她无法认同的运行规则。

她轻轻转动着戒指,冰凉的金属摩擦着皮肤。

一个决定,在她心中缓缓落定。

不是出于冲动,而是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思考后,唯一的、属于她自己的——“最优解”。

这个最优解,无关数据,无关效率,只关乎她能否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尊严的“人”,活下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