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母乳与算法 - 电量告急后,我把日子拆了重装 - 永不鲨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流量、母乳与算法

流量、母乳与算法

苏之琪的处境急转直下。她男友,不,现在或许该称他为“xx的荧幕cp”,几乎不再回家。

公寓里堆满了品牌方送的、印着他和另一位男嘉宾合影的等身立牌和各种双人周边,那个曾经帅得让她倾心的脸庞,如今以各种精心设计的角度,无处不在的、冷漠地“注视”着她和哭闹的孩子。

母乳不够。念念饿得直哭。苏之琪情绪崩溃,打电话过去,那边接起来,背景音是嘈杂的拍摄现场和别人的笑声。

“喂?又怎么了?”语气是压低的烦躁。

“念念吃不饱……一直在哭……能不能……”苏之琪的声音带着哭腔。

“这种小事也找我?买奶粉啊!最好的!我打钱给你了看不到吗?”那边语速极快,“我这边正拍重点物料呢,别添乱行不行?挂了!”

电话被粗暴挂断。苏之琪握着手机,听着忙音,看着怀里哭得小脸通红的孩子,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钱?他确实打钱了,比以前多得多。可钱买不来睡眠,买不来分担,更买不来一个父亲真实的拥抱。

温禾来得越来越勤。

她帮苏之琪冲奶粉,学习拍嗝,在她累得睁不开眼时帮忙抱一会儿孩子。陈序则默默地承担起了“技术支援”的角色。

他优化了公寓的网购配送路线,确保奶粉和尿布永远不会断货;他写了一个小程序,整合了附近所有儿科诊所和急诊的信息,一键呼叫出租车并生成最优路线;他甚至根据公开的婴儿睡眠数据,试图为念念建立一个规律的作息模型——虽然大多数时候,念念会用响亮的哭声无情地推翻他的算法预测。

“数据分析显示,人类幼崽的行为模式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反逻辑性。”一次失败后,陈序看着哭得蛮不讲理的念念,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气里甚至带着一丝被挫败后的敬意。

温禾看着他一本正经地跟一个小婴儿“讲道理”,又是好笑又是心酸。他能用算法分析哭声成因,能优化物资供应链,能规划最优就医路径,但他无法代替一个父亲的存在,无法给予苏之琪最需要的情感支撑。

苏之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憔悴下去。她偶尔会看着电视里那个和其他男人“发糖”的男友,眼神空洞,然后突然歇斯底里地关掉电视,抱着膝盖痛哭。产后抑郁的阴影重重笼罩着她。

温禾的新工作却进展顺利。她的第一篇深度报道《算法育儿与消失的父亲:流量时代的新型母职困境》发表了。

她没有指名道姓,但融入了大量对苏之琪处的观察和思考,犀利地剖析了在资本、流量和扭曲的性别角色期待下,当代年轻母亲所承受的多重挤压。文章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的经历和困惑。

主编很高兴,鼓励她继续深挖这个方向。温禾却感到心情沉重。她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蘸着苏之琪和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女性的眼泪。

晚上,她和陈序讨论下一步的选题。她提到想采访一些选择丁克或非婚生育的女性,探讨社会时钟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陈序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非常认真地问:“这是否意味着,你对我们的未来生育计划,产生了新的变量考量?”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来了。这个他们一直有意无意回避的核心问题,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我只是在做选题,了解不同的生命经验。”她谨慎地回答。

“但外部信息的输入会影响内部决策。”陈序逻辑严密,“根据我的观察,接触苏之琪的案例和这些非传统选择,显著增加了你对生育的焦虑感和排斥倾向。我需要更新我的预测模型。”

他的用词依旧是“模型”“变量”“倾向”,听得温禾心里发凉。

“陈序,这不是你的数据分析项目!”她忍不住提高声音,“这是我们的生活!是我想不想、愿不愿意、能不能承受的问题!不是概率和趋势!”

“但最优决策需要基于尽可能多的信息和理性分析……”陈序试图解释。

“没有最优解!”温禾打断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只有我的感受!我的身体!我的选择!你明白吗?这不是你建立一个更复杂的模型就能计算出答案的!”

陈序看着她,像是无法处理这个情感爆炸的异常值,愣住了。他习惯了将一切量化分析,却发现面对生命最原始的创造与恐惧,他的算法第一次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两人之间的空气瞬间凝固。那些深埋的差异——感性与理性,体悟与计算,人文关怀与技术优化——再次凸显出来,像一道悄然扩大的裂痕。

温禾疲惫地揉了揉额头:“我累了,先去睡了。”

陈序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点,仿佛在看不见的键盘上,徒劳地试图输入一个能解决所有矛盾的万能代码。

窗外,上海的夜晚依旧喧嚣。流量世界的光怪陆离从未停止,母乳和奶粉的战争在无数个家庭里上演,算法试图理解一切却总遭遇人性的盲区。

而在这一片混乱中,关于爱与责任、自我与牺牲、结合与分离的巨大命题,正缓缓浮出水面,等待着最终的答案。那个答案,注定无法被任何模型预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