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知己啊 - 重返1988:老婆我回来了! - 千度小哥哥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九十三章知己啊

有些人,做采访是做生意。有些人,做采访是做人情世故。

而黄庭生的问话一出口,张楠就知道,这位副主编做采访,那就真的是在做采访,有什么就问什么。

或许就是这股锐意的气势,才能让他脱颖而出,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报社副主编,变成了本市官场的红人。

而黄庭生有关第一桶金的问话,其他人或许很难回答,但张楠却没什么不能说的。

他笑了笑,直接道:“我的第一桶金来得有些巧,是在废纸厂淘宝的时候,淘到了些民国手稿,卖掉之后得到了生意启动资金。”

“这运气……?”黄庭生捏着笔,认真看了眼张楠。

张楠坦然摊手:“其实做生意就是要些运气,就好比买我手稿的人,刚好就是临光外贸的苏嗣源苏老,我也是借着这次交易,让苏老看到了我的设计才能,我们这才合作了这次的月饼包装生产。”

黄庭生点点头,在本子上沙沙沙写着,道:“普通人,可没张先生这么好的运气。”

“黄主编这话说错了。”

张楠反驳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运气都是建立在庞大的基数上的,黄主编要是了解过我,就会知道,在淘到手稿、遇到苏老之前,我做生意已经失败了好几次,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家破人亡的地步。”

“而且,有时间运气来了,你也得有实力抓住,我能认出手稿是民国的宝贝,能在和苏老的接触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设计才能,这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否则,就算机会摆在我面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把握。”

黄庭生若有所思,一边在纸上写着,一边问道:“所以张先生的意思是,做生意这行,运气还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要敢于拼搏,屡败屡战,而且还要自身有实力,能把握住机会?”

张楠点点头:“差不多。”

黄庭生记录完毕,又抛出下一个问题:“张先生对现在的城市个体经济有什么看法,对市场经济的前景如何看待?”

“事实上,城市个体经济将会是市场经济未来在基层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所以二者可以结合来看。”

张楠道:“城市个体经济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未来最少有三五十年的繁荣期,现在入场,大家相当于拿着网在鱼塘捞鱼,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等到几年十几年之后市场饱和,那就是拿着鱼叉在大海叉鱼,难度指数般陡增。”

……

接下来的时间里,市场经济、个体户未来发展……等等问题,黄庭生一个个抛出来,这些问题一些经济专家都得仔细思忖才能回答,但张楠却答得游刃有余。

因为黄庭生问的这些问题,都是他本人日常经常思考的问题。

而张楠给的回答,都是前世黄庭生在一场场经济讲话中的观点。

用黄庭生的观点,回答黄庭生的问题,得到的结果就是,黄庭生看向张楠的目光,越来越亲近,话语间越来越有相见恨晚,同道中人的意思。

张楠想要和黄庭生拉近关系,借助这场问答,算是走出了收效显著的第一步。

黄庭生问,张楠答,金尚荣心情平复下来,不时在边上插几句嘴,两个多小时过去,这些大而化之的问题,总算是告一段落。

黄庭生看了看写了满满四页的本子后,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张先生觉得自己的作坊,对本地的个体户经营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借鉴意义……”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张楠想了想,道:“要说借鉴意义,恐怕就是找准机会埋头苦干,刚开始不要好高骛远,就好比我这作坊,最开始做的是几毛一份的月饼包装,但因为埋头干做得好,所以这不就迎来了黄主编你的亲自采访?”

黄庭生笑着点点头,又将张楠的这句话记录下来。

双方歇了歇,吃了点水果,接下来就该是采访的重头戏,详细了解作坊、了解包装设计,变相为作坊做个宣传。

但就在此时,周如云提着两个大纸袋走了进来。

和张楠对视一眼后,周如云直接将纸袋递向黄庭生,笑着道:“黄主编,这是送你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