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后宫(下)
就在旨意发出去的第二天,内阁六位学士商辂、邹干、李秉、倪谦、章纶、杨守陈联名上书,恳求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
自从献俘之后,皇帝的脾气收敛了很多,不仅搬回来乾清宫,也没和往常一样嬉闹,除了跟着太后临朝听政,就是批阅奏疏,虽然只是圈阅,到底算正事;尤其汪舜华凡事都要先问他是什么看法,最开始只是很乖巧的表态“全凭母后处置”,但当汪舜华表明确实想听取他的意见后,他也就开始说话了。
六位阁臣联名上书,皇帝有些惊诧:“怎么突然提到了立太子?”
但是商辂等人的语气很坚定,众口一词,要求早立太子。
皇帝宠爱谁他们管不着,但是太子关乎国本,必须尊崇祖制!
他们这样坚持,和亲王等也站出来,要求早日册立太子。
――储位之争,从来是血淋淋的。大家不能不心有余悸,趁着太后还能做主,赶紧把这件事敲定了!
群情汹涌,皇帝措手不及,只能看着母亲:“母后,这,怎么提到了这事?”
汪舜华语气很轻:“太子是国本,自然册立储君,就是第一等的大事。”
她看着皇帝:“你的意思如何?”
皇帝没有说话。在他的内心深处,自然是希望册立董氏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但是他知道这不可能。
本来以为亲政以后,可以提高董氏母子的身份,以后时机成熟,再册立皇三子为太子。但显然,现在他开不了这个口。
皇帝只能讷讷的:“臣还没有想过。”
李秉马上站出来:“皇长子年将四岁,该考虑建储的事情。”
群臣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赞成。
皇帝觉得无比头大,本来今天是来商量新省官员配置的问题,怎么突然提到册封太子?
群臣的态度很是鲜明:和册封太子相比,新省官员配置都是小事了――反正驻军已经过去了。
皇长子才四岁,更不着急了。
等两边吵得差不多了,汪舜华淡淡的把奏疏放到一边,开口:“祖制:国家建储,礼从长嫡,皇长子乃是嫔妃所生,依照祖制,不能立为太子。”
下面哗然:“皇后无子,如果不能立长子为太子,难道是要仿照宣宗废皇后?”
安国公于冕脸色骤变。
皇帝的脸色也变了。
李秉的语气很是不甘:“但是皇后无子。”
汪舜华道:“皇后今年才二十出头,正在茂龄,身子骨也很好,她曾经生育过,不是不能生,怎么就这么着急?”
于冕松了口气,皇帝也松了口气。
李秉却皱着眉:“听说圣上很少与皇后相见。”
汪舜华道:“是吗?”
皇帝连忙摆手:“哪有此事?前几天我们一起到天津,昨儿我还了见;我此前每月回宫,都要见皇后;她也时常到东宫来瞧我。何况如今我在乾清宫,她在坤宁宫,这才几步路。你们去哪里听到这些胡话?”
这倒也不是胡话,永宁长公主临行前,把女儿出云交给了皇后;后来永安长公主、永康长公主离京前,也把孩子留在北京。只要没进学,就留在坤宁宫。
这是汪舜华的命令,也是皇帝的旨意。毕竟是亲外甥,养在皇后身边,才能彰显朝廷的重视。
皇帝不待见皇后,但是只要回宫,都要去看外甥外甥女。
是不是胡话你自己心里清楚。
毕竟,皇帝从没在坤宁宫过夜,看了孩子们就走。
群臣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和皇帝论争,汪舜华开口:“后宫现在皇后管着,我都没多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窥伺宫闱,这话很严重,李秉等人低着头,不敢大声喘气。
章纶开口:“非臣等冒犯圣明。只是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董氏诞育皇子,理应晋封,只是贵妃地位尊贵,不可轻许。董氏所生,乃是皇上第三子,却位居贵妃;则贤嫔诞育长子,乃可承宗庙之人,怎能反而居于董氏之下?如此以伦理论之则不顺,用人心来度之则不安,流传到天下万世则名不正。请圣上避嫌疑、分主次,册立长子为东宫储君,以定天下的根本。”
皇帝实在想不通,自己只想册封一个贵妃,怎么就遭到这样的攻击。
汪舜华这才开口:“行了,这件事就先别说了。历朝先帝都是嫡子,皇后还年轻,我和皇帝都希望她能诞育下代仁君,这也是先帝临终前的嘱托。”
群臣这才转移了话题。
皇帝感激的看着母亲,她已经开始和群臣商量起政务。
不管怎样,他得承认,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等到群臣退了,皇帝这才给母亲赔了不是:“今儿给母后添麻烦了。”
汪舜华道:“自家母子,说这些做什么;何况,这算什么麻烦,过两年才是真麻烦。”
皇帝没听懂。
汪舜华道:“之前你想册立董氏为贵妃,我跟你说过,她还没有孩子。”
皇帝称是。
汪舜华道:“我也跟你说过,如果她能册封贵妃,那么那些生下儿子的,只封贵妃,都不够了。”
皇帝没说话。
汪舜华道:“她如果确实不能生,倒也罢了,不过是个宠妃而已;偏偏她年轻,能生,这就是个问题了。她不是嫡后,而且你已经有了长子。如果没有孩子就册封了贵妃,现在她生下了皇子,你该拿什么来犒赏她?――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问题是,她的儿子不是长子,长子的母亲被你视若无睹。母爱则子抱,母不爱者,这个太子位能坐得稳吗?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储位不稳,人心能安吗?”
皇帝愣住了:“我没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