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宗室新篇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雁于飞87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15章 宗室新篇

皇帝对吕宋的喜报大是高兴。他早就知道吕宋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盛产黄金,白银和铜更是不少。虽然明朝可以通过正常的商贸往来赚取大量的金银,但藩属国与自己的土地仍然是不同的;尤其开疆拓土以后,铜钱的需求大增,朝廷也没办法对南方各省施行禁铜。

这几年来,中原地区钱荒的问题日渐严重。因为铜价高,普通人不能不贱卖粮食布匹,好在现在允许实物交易纳税,否则受到的冲击更大。

国内铜矿少,品位偏低、开发条件差;但南洋地区物华天宝,吕宋、白花国、渤泥国、苏门答剌都盛产铜,只是开发冶炼的技术不高。前些年官方民间没少购买铜矿回国加工,只是距离实在太远;吕宋的铜矿品味高、容易开发,距离也相对较近,正是朝廷急需的。

但是隔着茫茫大海,如何管理就成了问题。

皇帝和群臣商量,来与汪舜华商量:“儿臣想在吕宋设立承政省。”

宣政省朝廷还能派一部分官员士兵,慢慢耗时间;但吕宋隔着大海,南下北上都要看时间。

高度自治就成为必然。

如果将来可能,洪武、懿文、永乐省也可以这样。

当然肯定有生之年见不到了。

这时候也不用担心总督拥兵自重,撮尔小国,不怕他翻出花来。

汪舜华正在蓬莱阁上临水喝茶,点头:“人选有了吗?”

皇帝迟疑了一下:“儿臣想让四弟去。他与儿臣一母同胞,儿臣放心得下。”

汪舜华看着皇帝,半晌才开口:“那是个好地方。”

皇帝笑:“四弟文武双全,明通庶务,做个清闲王爷,大材小用了。”

汪舜华道:“把他放到岛上,真成了风筝,万一断了线。”

皇帝道:“吕宋在南洋中,距离中原并不算远,况且那里富庶,华人也多,四弟去,也不会太难熬。”

看汪舜华不语,皇帝开口:“儿臣知道母后舍不得。母后放心,四弟是儿臣的亲弟弟,儿臣不会亏待他。照例他虽是世袭,但只有王妃和二夫人所生的子女能够册封;只要他去,不管谁生的,除了长子承袭亲王,其他儿子都封郡王,女儿都封郡主。”

汪舜华知道,这是极大的恩典。

汪舜华问:“是只针对齐王,还是别的亲王都一样?”

皇帝道:“只要愿意去,都可以。南方各省,物华天宝,但是本土之外,多有岛屿散落海上,难以约束,我是想着让宗室去那里开枝散叶。”

汪舜华沉默了很久:“这样一来,亲王留守北京的制度就改了。”

皇帝也很为难:“儿臣知道这是母后苦心谋划多年的大业,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国家地域广大,需要有人镇守。宗室、勋贵、文臣,总是要各展其长的。――再说,太子年幼,这么多宗室呆在北京,未必是好事。”

这是实话了。

尽管皇十子尚未被立为太子,但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大局已定。

对于南洋甚至南方各省,朝廷当然有想法,最好是和内地一样,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成为大明真正的领土,但这显然需要至少一两百年的时间,到时候还有没有大明都不好说;然后是退一步,多封众建、以夷制夷,同时直接控制一部分,这是目前正在做的;更坏的打算,就是朝廷威信大减,但还能以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施加部分影响;最坏的,就像前些年,基本放弃对南洋的经营,甚至发生吕宋岛那样的惨案。

把宗室分封到南方,有私心,也有大义。

限山隔海,由着他们割据称雄,也威胁不到中央;就算将来变故,他坐不稳龙椅,有其他的儿子在京城,也不会落入旁支;当然如果有乱臣贼子想要改朝换代,南方的宗室们怕也不会答应,联合起来可以有一争之力;退一步,各自称王,大明江山还能够传承。

汪舜华道:“是沿用太祖的分封,还是用太宗的荣养?”

明朝的藩王政策在永乐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谓养猪政策是那之后的事情。

皇帝道:“南方地区路途遥远,多生事端,如果在那里安家,只怕难保万全;可是宗室在北京安享富贵,猝然让他们去守边,恐怕心里不愿意。儿臣是想,朝廷不强行他们去,但是给他们厚遇。愿意去守边的,嫡子庶子都可以封爵;没有资格,但是愿意去守边的,照庶子的例,给爵位;此后代代承袭,与国同休。”

简单来说:留京的宗室和出镇的宗室待遇有差别:留京的宗室,此后除了有大功可以世袭永替,或者是皇后嫡子可以世袭罔替之外,其他的亲王及以下一律降等袭爵;到奉国中尉为止,不再承袭。

但是如果前往承政省,就可以列土分疆。只要不犯罪,封国不收回,不管嫡出、庶出,只要你有儿子,都可以承袭你的王位;其他的儿子也可以降等封爵,直到奉国中尉,不再降等;甚至女儿也可以享受和兄弟一样的待遇。封地嗣君占一半,其他的子女均分;当然除封,封地就并入小宗,奉国中尉给辅国中尉,以此上溯,直到郡王给亲王;亲王没有儿子,弟弟还可以袭爵。

分封建国以后,朝廷不再发给俸禄,地方的一切事宜教你们处置:你们可以统兵,王国有多少军队、王府有多少侍卫根据情况自行招募;可以治民,三司衙门和各级政府的官吏你们自己选用,当然要遵守朝廷制度――要考试伦才,朝廷也在太学和会试给名额,和南方宣省统筹使用。

当然这是大致的安排,进一步细则要和朝臣研究――王府的规制、属官的编制待遇、宗室的管理以及军队的人数等等,朝廷要给政策,藩王负责执行;至于能不能执行到位,朝廷就管不了了。

让你们自己去扯皮,将来朝廷才好浑水摸鱼。

但这也是有问题的,权力下放,意味着他们可以正大光明的招兵买马,招贤纳士。

汪舜华道:“限山隔海的,就不怕他独立称王?”

皇帝显然想过:“怕,但没办法,朝廷鞭长莫及。我想着光有嫡长子在朝为人质,还远远不够;所以想着照宣省的例子,亲王只要年满五十而且守满二十年,就可以回朝。若是太子已经成人,可让他们回北京居住,若是太子年幼,也可以让他们在湖光山色处寻一处好地方养老,年俸由朝廷支给――还可以带个儿子回来。”

这算是给他们一点念想了。年轻时开边,虽不能君临天下但坐镇一方也可以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甚至关上门来过过干瘾,只要不树旗造反或者被揭发,朝廷也不管;等到年老体弱,自己叶落归根,儿子们各有一块封地,也算家国两全。

绕了一圈,基本上回到从前的政策,皇帝到底有点不安。

汪舜华想了想:“让荣王去吧,齐王去苏门答腊,你们重新想个名字。那里扼守马六甲海峡,他熟悉那里的情况,和景泰、建极、怀德等省可以相互策应。”

皇帝一呆:“母后?您同意了?”

汪舜华点头。

皇帝问:“您不生气?”

汪舜华道:“你有主意,我有什么可生气的。”

皇帝道:“母后,多谢母后。”

他发出一个释然的笑:“刚才来的时候,我就怕改的太多,母后不答应。”

汪舜华起身,看着烟波浩渺,很久才发声:“这有什么?我当年不也改了祖宗制度吗?”

皇帝一时噎住:“母后?”

汪舜华道:“记得当年读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头有句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东坡先生超凡脱俗,大彻大悟;可知西方哲人也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事实上,这世道是不停变化的,天地间,不变的,也许就是一个变字。情势变了,自然采取的应对之策也应该变化,否则墨守成规甚至刻舟求剑,早晚会被时代的浪潮吞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