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情绪自我管理课:从A面到B面(2)
第31章情绪自我管理课:从a面到b面(2)
这意味着,我们的情绪处理逻辑在很多时候会犯错——时而让你帮助别人,时而又控制你让你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人们在工作中缺少了互相照应的默契,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变得紧张;在生活中又冷落了亲人,疏远了朋友,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冰冷,心里的纠结就像一个死扣,越系越紧。当它紧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心灵就会走向一个难以逆转的方向。所以,一定要有情绪管理。而且,对过去的已经不合时宜的情绪处理逻辑,一定要懂得怎样扭转和颠覆,让它重新平衡起来。
颠覆a:关注消极的结果,而不是引发消极的因素
如果你总是盯着“谁让你变得消极”这样的问题,你会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它意味着你的心中充满了报复和问责的思维,在知道是谁害了你以后,你要做的往往是“让他也尝尝这样的下场”。关注消极的结果,表明我们要看到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伤害,然后说服自己远离它。只有看到伤害,才知道怎样躲避伤害。
颠覆b:控制野心和欲望的最好方法,是关心你“失去的部分”
过于亢奋的情绪经常出现在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人们因为野心的部分实现而走向积极情绪的极端。这时欲望的伤害也降临了。物极必反,许多成功者都是在这时候突然走上了下坡路。所以,为了避免自己拥有太多的野心,与其去跟欲望本身搏斗,不如去看看你到底失去了什么--例如那些成功的野心家在家庭和亲情方面的缺失。然后问问自己:“我幸福吗?”你就得到了最终的答案。
适应新的逻辑,不等于完全改变旧的逻辑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自己,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完全抹除过去的印迹,把自己建造成一个全新的但又完全陌生的生命体。同时,我们又面临融入社会的任务,社会很大,每一个人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在中间取得平衡--保持个性,同时又适应社会。
所以,适应新的规则,不等于完全消灭旧的规则。过去,我们固执和坚持,绝不向现实妥协,即便撞得鼻青脸肿,也高唱理想之歌前进——事实上却成了没有意义的孤家寡人,直到有一天才突然发现自己是错误的,却已没有挽回的余地。现在,我们只需从现在开始,及早行动,学习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适应那些无法改变的环境。那么,心情改善了,我们就能改变结果。这种改变,既是痛苦的,又是必须做到的。
改变自己的缺点--提升人生基本面;
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发现正确的人生方向;
改变自己昨天的思考方式--提高内在力量以及改善我们的行为方式。
当这三种改变同时发生时,我们的情绪机制才得到了改善,你才能改变生活境遇,摆脱贫困,拥有乐观,变得积极起来。你的人生才可以从失控走向有序,从悲伤变得幸福,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这几年,在ong公司的大厅内,始终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对员工的期待,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说虽然大环境很难改变,但小环境是可以改善的。从现在起,建立这样一个信念吧!这是我们唯一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也是力所能及的伟大之举--还有什么比成功地改变自己更“成功”的事业呢?人们总是在说性格决定命运。是的,性格很重要,但性格又是什么,它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呢?在生活中,性格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自动化和习惯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例如,我们行为的90%以上都是由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决定的,有的人整天浑浑噩噩,有的人则专注力十足;有的人爱发脾气,有的人则极为冷静;有的人做什么都是半途而废,有的人则能够坚持到底,从不放弃。它是我们性格的映象。因此,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人生境遇也就出现了极大的差别,正是由这一点决定的。
我们经过多少年的积累和重复,这种反应方式已经变得僵化并成为一种本能的程序了,所以时间越久,它就越顽固。
改变我们旧的情绪产生机制,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自控力较差的人而言。可是,如果你能纠正过去的逻辑,按照新的计划一步步脚踏实地进行更新,不追求巨大的飞跃,只要求自己每一次都取得有效的小进步,你很快就能纠正情绪的坏习惯,培养起新的情绪反应机能。
情绪颠覆原则
过度消极:你应该去关注消极会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引发了消极的因素。只有看到伤害,我们才知道怎样躲避伤害。关注消极的结果,表明我们要看到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伤害,然后说服自己远离它。
过度亢奋:怎样战胜自己的过度期待(野心和欲望)?去关心我们为此失去的部分吧!看看我们在家庭、友情和亲情方面失去了什么,然后再问问自己:“我幸福吗?”你就得到了最终的答案。
平衡原则:适应新的规则,不等于完全消灭旧的规则。就像我们要抑制a,不等于就要倒向b。你需要懂得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尽可能在多数时间都待在那儿。保持个性,同时也要适应社会。
◎建立可识别机制
我们为什么要对情绪进行自我追踪?在与联邦政府合作的团队情绪观察和跟踪项目中,阿莫利进行了一次专业的总结。他说:“严谨的数据表明,对情绪进行长期的观察和交流,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走向,同时建立一个可用的识别自身情绪变化的机制。好处显而易见,它有利于我们在情绪失控之前的关键5秒内采取有力的行动,为自己修正方向,而不是任凭它失去控制。”跟踪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即时情绪和事后的感悟、理解,每天用笔记录下来——就像某种健康日志——追踪身体的基本情况,比如心跳、体重、睡眠、锻炼、摄入的营养等。
睡眠
睡觉时间
醒来时间
睡眠质量:是否失眠?
饮食
吃饭的时间
饭量的变化
情绪频率
生气的次数(每周)
每次情绪波动的时间
生气的原因
性生活
频率正常吗?
质量怎么样?
工作时长
有无休息日?
每天上下班时间
劳累程度
工作心情好坏
对天气的看法
对天气的敏感度
喜欢坏天气吗?
情绪指标
易怒的程度
幸福感的长度
悲伤的频率
经常感到平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