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仇恨:用变形的镜子看世界(2)
第21章仇恨:用变形的镜子看世界(2)
这表明,不论我们陷入了什么样的是非,如果想重新开始,摆脱困扰,就必须先释放过去。在情绪管理课程的大量案例中,我们最经常见到的就是与“情绪伤害”有关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攻击和争端,无论是你伤害别人,还是别人伤害了你,最后都会对心灵造成损伤,这无可避免,对强者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不喜欢宽容的孩子,总会跟邻居家的伙伴打架。这没什么,孩子都在打打闹闹中成长。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朋友六七岁时跟其他小朋友怄气几个礼拜,但这个孩子的情绪状态似乎过于严重了。
这一原因来自他的父母,他们经常展开家庭大战,把自己的家搞成了情绪战场。孩子有样学样,就这么简单。等他长大后,他也会斤斤计较,也会带着一副变形的眼镜去审视任何一件事,对待任何一个人。
15岁的女孩童童辍学了,原因是她觉得老师讨厌她,同学也不愿意和她交朋友,她也不喜欢他们,宁可待在家里,也不想去上学了。
童童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由于爸爸有外遇,妈妈选择了离婚。在这之前,父母每天都会爆发一场吵架大战,而吵架的内容不堪入耳。童童时常抱着被子在黑暗的房间里偷哭。8岁的时候,有一次童童因为忘记带家庭作业而被老师责怪,老师怀疑她偷懒没写,她感到很委屈,但是这件事情她没有告诉任何人。慢慢地,她变得孤僻起来,不愿意和老师说话,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她觉得老师和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他们一定还为家庭作业的事情嘲笑她。这件事缠绕着她,影响着以后每一天的时光,她开始仇视周围的一切。
有一次,同桌不小心把墨水滴到了她的衣服上,童童二话没说,拿起墨水泼到了同桌的身上。同桌哭着告诉了老师,并诚恳地向童童道歉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但童童没有领情,她觉得同桌不会原谅自己。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她故意又一次把墨水弄到同桌的衣服上。老师知道后,叫来了童童的家长,并告诉他们童童的问题,回到家后,童童就再也不愿意上学了。
宽容到底是什么,有那么难做到吗?其实它就像我们身边一扇不起眼的门,如果你看到它了,很轻松就能迈步进去;如果看不到,或者不想注意到它,你可能一辈子都与它“近在咫尺,如隔天涯”。
当你在遭遇伤害时,比如你的利益被一些客户损害,或者你丢掉了订单,被同事打败,拿走了本属于你的“利益”--这些事情都可以被称为伤害,因为它们让你遭受了损失——愤恨不平是我们心里第一个念头,紧接而来的就是一些报复的冲动。
一位戴尔公司的部门经理对我诉苦:“当我为此努力了半年后,老板却宣布那个职位是科比的,我真想一枪打死他。”
一位华盛顿证券公司的老板因股票大跌而产生怨恨,他对我说:“在我损失掉2000万美元时,我真想把华尔街炸了。”
当这种憎恨心开始主宰自己的生活、成为思考的动力时,人们将一直处在怨恨、不平、愤怒、报复的痛苦情绪中无法自拔,也没有能力摆脱噩梦的困扰。那么--就算他报复得手,使这种情绪得以成功地发泄,也止不住他抑郁与悲伤的蔓延,反而引来对他和别人更大的伤害。
最重要的是,这会导致一个人情绪的彻底崩溃,他会失控,质疑自己的能力,并表现出其他综合症状。比如,一个控制不了情绪的人,通常既是疯狂人格患者,也是一个自卑和拖延症患者。他将永无宁日,只能一个人在“密室”祈祷。
但是,如果他一开始就懂得宽恕,知道用宽容的心态来释放情绪,就能够及早得到问题的答案,将负面情绪转换为积极和强大的力量。
宽容具有一种神秘的、神圣的光环,可以让我们从过去的时间轨迹中释放出来;它意味着你不会牢牢地抓住过去、拒绝放手,也说明你将不再活在昨天,而是轻松地走向明天。你对未来抱有渴望,肯定也能实现这些渴望。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至今令人们唏嘘不已。犯人赵承熙的残忍行为确实让人们愤慨,但在愤怒之余,我们是否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呢?
枪击案发生之后,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遇难者悼念仪式。除了33名受害者的悼念碑之外,其中还有一块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石。和其他死者一样,这块碑石旁也摆放着一些鲜花和蜡烛,并且,在赵承熙的悼念石上,那些生者留下的悼言十分令人动容:
“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在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的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巴贝拉)
“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好。”(大卫)
“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我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在悼念仪式上,没有人对他进行愤怒的斥责和谩骂,在场的人们都流着眼泪祷告。人们安慰着赵承熙的家人,为社会文化和关爱的缺失而感到悲哀、心痛和反思。这无疑是人们对赵承熙的“宽恕”,也是对其家人的一种安慰。这种宽容、关爱人性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再严厉的谴责、复仇、惩罚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仇恨只会让人们活在痛苦和回忆里,而宽恕可以让赵承熙的家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不会因为社会的痛恨和歧视而失去活着的意义。收到了大家的宽容后,他们会把这种胸怀推及到社会,传递给其他人,而社会也将变得温情和宽容。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极其顽固的心理倾向:坚持旧的自我认知,带着它一直走向坟墓。因为坚持它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待在一个舒服和安全的地带,他们习惯于接纳这些熟悉的概念,习惯于恐惧、质疑和敌视,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这些情感是怎么来的?过去的事件和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内化为灵魂的一部分,变成了一种“顽固的真理”。这些消极的认知会阻止我们宽容别人,也拒绝我们宽容自己。它拉住你的腿,不让你成长,也不让你释放内在的能量,直到你倒在它的脚下,成为它的奴仆。
它就像汽车的刹车制动器。就像你踩着刹车试图开动一辆车,不管你怎么启动油门,汽车都很难开动。如果放开它呢?其实,你松开刹车,汽车就可以轻松地开动,驶向远方了。这就是宽容的价值。
我们旧的认知、错误的或者限制性的思想、感受和体验,是一部深藏在心灵内部的刹车。它虚弱了我们的身体,拖慢了我们的人生进程。你必须痛下决心来释放它们,再用积极的认知替代它们,才能跨过自己的情绪安全区,与愤怒情绪告别,为健康的情绪腾出足够的空间。
这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也会更容易、更有效地吸引我们在生活中非常渴望和期待着的积极的东西,让它们到我们的世界中来。
那么,宽容是什么?让我们看看曼德拉的经历--他在南非为了争取黑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几次被关押而且坐牢长达27年。如果仅仅是这样,曼德拉并不能被称为伟人,因为全世界被关押几十年的犯人实在太多了。他在获得权力之后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世界——他没有以牙还牙选择报复白人,相反,他选择了宽恕与和解。
出狱时,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然在狱中。”
在南非总统的就职仪式上,曼德拉特别邀请曾经负责关押他的三个狱卒参加仪式,并对他们恭敬地致敬--没有任何做作,完全是出于真诚。曼德拉认为自己必须这么做,因为感恩与宽容源自痛苦与磨难。正是由于在狱中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他才成功地活了下来,没有自杀或采取其他极端的行为。对手的折磨反而促成了他的蜕变,这难道不应该感恩吗?
放弃,才意味着净化自己。不管什么事情,如果它对你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那么不论它是什么,都要把它清除掉。只有心灵自由了,我们的创造力才能自由,我们的情绪才能“充氧”。
不受恶意情绪的影响
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此,不论做什么事情,别被其他人的恶意情绪干扰。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超然于外,置之不理,但也不可因这些干扰影响自己正常的状态。
有的人被激怒之后经常有这种想法:“我简直要被他气死了,那个家伙,我一定让他尝尝我的厉害,必须给他点颜色瞧瞧!”气极之时,有的人大喊大叫,当众失态。
为什么如此愤怒?可能因为“那家伙”背后讲他坏话,也可能由于某位同事当着上司的面给他难堪,中伤他的项目方案。
但是,这样他就有权利气急败坏了吗?对方激怒你的目的就是让你情绪失控。如果你如他所愿,对方的目的就得逞了,说明你完全中计了。
现实生活中这一类情况十分普遍,容易被激怒,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一方面,会给人留下情绪化的印象;另一方面,影响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些对立的情绪包围着你,占据了你思考其他工作的精力,让你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
放弃仇视,坦然处之
每个心怀仇恨的人大都难以忘怀别人是怎么“对不起”他的,因此极难将心魔驱逐出去。他们的本能习惯是--这人如此伤我,我岂能原谅他?或者,假如我不报复一下,别人岂不是会瞧不起我?
在这些理由的说动下,他难以放弃仇恨,每天带着怒气上班,就成了一个惹祸的人。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他自己引来麻烦。你的上司怎么看待你,同事如何与你相处?久而久之,你很难开展自己的工作,上司对你的印象变坏,同事也疏远你。最终,仇恨伤害了你自己。
许多问题不是被别人,而是被我们自己的感性放大的。有些争论属于正常的范围,但被视作了敌对情绪。事实上,它们并没有那么严重。
比如说,有的人在某一天干了几件“坏事”,让你非常不爽,恨不得上去给他几巴掌。但是,假如你站到对方的世界里看一看,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个人并不坏,他不过是完成了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者这样说,他们在做某些你认为的“坏事”时,有着自己非常认可的理由,并非是跟你过不去。
假如遇到了顽固的情况,或者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强大的障碍——强大的自我设限,你应该怎么办呢?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永远都无法回到过去。这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我到底图什么?”
即便我不选择宽容,但仇恨能为我带来什么呢?除了烦恼、焦虑、狭隘、痛苦和无穷无尽的纠结之外,没有任何积极的东西。你不走出来,就只能待在这里面,拿“过去”惩罚你的现在和未来。
请回答我:你要带着这些负担上路,去适应这个社会的竞争规则吗?就像背着一座大山,总有一刻你将被压垮,再也不能爬起来。
所以,换一个角度吧!告诉自己:“那个让我感觉很不爽的人已经影响到我的生活了,我的心情不能受到影响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意识到,必须保护自己可贵的精力,把它们用到今天和未来,而不是浪费在对过去的“耿耿于怀”上。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