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自卑在潜伏(2)
第18章自卑在潜伏(2)
这份评价决定了“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定位,它应该是客观的、理性的、详细的,是建立在你对于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的,而不是狂妄或自我贬低的。做出这份评价,需要对自己的过去充分了解,然后有一说一,把“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述出来,做好定位。步骤3:有所克制的自我表现力——“我不需要拿出太高的水平,就能完成很好。”
为自己的工作树立一个新形象,即,去自己最拿手和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领域,然后轻松地取得成功。切忌不要过于夸张和投入,应有所克制,以使成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有了一次成功后,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信心激发模式。随之你要增强这种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就能确立比较从容的心态。
步骤4:这样来暗示你自己--“我有三个优势。”
1.“我擅长坚持。”
2.“我有别人不具备的能力。”
3.“我比别人更自信。”
如果我们经常使用这些暗示,对成功的惧怕心理就会逐渐地抛诸脑后,建立正常而且积极的成功者心态。
成功意味着远离悲观——你要和悲观划清界限。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当人们设定一个目标并想尽快去完成时,“行”与“不行”的念头总会交替出现。在悲观与乐观的情绪面前,你要懂得如何选择,避免悲观情绪影响自己的行为。
如何才能把悲观从我们的心中赶走?
阿莫利为我们的学员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案,他做了一张情绪对照表,以供人们判断乐观和悲观的具体区别,警醒人们如何在其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具体做法是:
把一块白板分为左右两栏,中间有明显的线进行区分。在左边写上乐观,右边写上悲观,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每天下班回到家,把心中乐观和悲观的感觉如实地写在表的左右两边,每一种感觉都不要漏过。
在全部写完以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把悲观的感觉一个个地画掉。画掉的同时,用心体验“将它从内心赶出去”的过程。然后再将乐观的感觉一个个地念出来,要大声,并使自己体验“它已驻进我心”的过程。最后你就会成功地离悲观更远一些,而离乐观更近。
成功意味着接受更大的焦虑--你要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任何压力和焦虑,你都应视其为正常的,不可引发消极联想。你不要过分担心个人的能力不足,而要学会与他人分摊压力,以充分适应团队的环境,借用别人的能力帮助你解决问题,实现共同成功。
成功意味着接受更大的竞争--你要学会将任何一种危机转化为“机遇”,而不是任凭它变成现实危险。你不要赌气地将宝贵的竞争对手视为你事业发展的障碍,并对他产生痛恨或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十分窝囊”,而是要谦虚地向他学习,并自信地向他挑战,最终提升自己,与他并存。
在今天的世界,所有的成功者都应懂得释解压力,安抚内心的焦虑情绪。否则,他的成功必不长久。海默的遭遇就是一种在压力下崩溃的过程,她在自己的人生中承担了过重的任务。
你要做好为了自己的事业“打长期战争”的心理准备,付出更多,也要坚持更多。改变自己并不困难,但能否带着足够的信心长期坚持下去,对我们才是一场异常难艰的考验。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成就感定位
优势定位:你必须充分地考虑自身的优势,“我最擅长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人能否准确定位的最重要因素。你从事的工作必须能体现你的自身优势。假如恰好是你的短处,即便最后可以成功,你也会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
目标原则:避免频繁地改变目标和盲目地更换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这对情绪的打击相当沉重,最后也会产生无力感和自卑情绪。
战胜惰性:你一定会有松懈和想偷懒的时刻,必须提醒自己要与它们切割开来。你在每天、每时和每分钟都要对自己说:“喂,伙计,不要偷懒,再坚持一会儿,和我一起完成这个过程。”创造原则:你要找到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这有利于长期坚持,而不是只能努力一时。
兴趣原则:你做的事情应该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找到可以让自己从事一生的工作,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
互动原则:在成功的过程中与团队的互动非常重要,团队的帮忙能让你产生更加理性的判断。而且,互相之间的协助,可以消除和减弱工作中产生的消极情绪,起到彼此安慰、鼓励和打气的作用。
◎孤独的由来
人生真正的职责是找到自我,战胜有生以来与我们伴随的“孤独感”,它时刻在体内,有时安静,有时爆发,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无力、寂寞和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无数的“不确定”,但寻找自我却是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
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不因能力的退化而动摇。如果你能战胜孤独,也就真正战胜了自己,找到了可以支撑一生的精神动力。
庞特是一名西班牙男孩。他在5岁时,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农夫,几经辗转被送到一座深山去帮助一个上了年纪的牧羊人。不久,牧羊人过世,留下庞特一人孤苦无依。但他没有尝试离开,而是留在了山上,选择独自生存。
相比去忍受继母的虐待,他觉得还是孤独地守着深山老林来得“幸福”。
尽管庞特年纪不大,但他早已跟着牧羊人学会了觅食。动物们引导着他,它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庞特十分聪明,当野猪在土里刨到块茎时,他就冲出来扔石块把它们吓跑,然后将块茎据为己有。
有一天,庞特走进一个洞穴,跟里面的狼崽玩耍,玩着玩着就睡着了。不多久,外出给幼崽觅食的母狼回到洞穴,凶狠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狼崽们开始分食生肉,此时庞特也醒了,他饥肠辘辘地看着狼崽们瓜分食物。一只狼崽靠近了他,庞特想偷它的食物。母狼用爪子抓他,庞特只好放弃了,他打不过母狼,也不想得罪它。在深山中得罪一只狼的下场,不用说他也知道。
幸运的是,母狼喂完狼崽后,扔给他一块肉。庞特不敢去接,但是母狼用鼻子把肉推了过来。庞特拿起肉就吞了下去,心里却有些忐忑,以为母狼会趁机扑咬过来,但母狼只是伸出舌头舔了舔他。
最后,庞特就成了这个狼家族的一员,经常到这里蹭饭吃。
他还有另一个不离不弃的伙伴:一条蛇。它跟庞特一起住在一个废弃的矿井里。他给它做了个巢,喂它一些山羊奶。它到处跟着庞特,并且保护他。在听不到动物的声音时,庞特会很落寞,他就模仿动物们的声音,如果它们回答了,他就可以安然入睡了。他学会了各种动物的叫声,比如鹿、狐狸和猫头鹰。
在他20岁时,庞特终于被发现了,警察将他带到了山脚下的小村庄。庞特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噩梦——被迫再度融入社会。他已完全失去了对现代社会的生存适应能力,甚至对自己的父亲也没有了特别的感觉。当他被带去理发时,他甚至以为理发师会用剪刀割断他的喉咙。
他不习惯睡在床上,一到晚上就躺到地上或找一个角落蜷缩在那里。最令他不安的是人类社会的噪音和拥挤。庞特说:“我无法适应这么多的噪音,比如汽车的声音,我也无法理解人类像蚂蚁一样走动,蚂蚁好歹是向同一方向走,人类却是四面八方到处走。我很害怕过马路。”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庞特需要维持生计。他虽然学会了像人类一样吃饭、直立行走,但他总得工作。他换了一份又一份,甚至去军队待过一段时间,但总是无法适应。所以,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无数次地闪现过重归山林的念头。
庞特始终不明白如何跟人打交道,直到一个村庄收留了他,让他过上了安静的日子。他只需要种田、打猎就可以了。
总结:孤独的庞特——“我害怕,所以我逃避。”
庞特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说没有经过系统的人类社会的生活培训是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在重新融入社会后,庞特自身的惧怕就成为了他逃避和缺乏信心的主因。他害怕陌生的环境,哪怕这个环境能给他更好的生活品质,他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抗拒。
“我很想回到丛林和深山,继续和那只母狼、那条蛇一起生活。”
这是庞特的心声,难道不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吗?在遇到困境时或进入陌生领域时,我们总会陷入庞特式的“孤独”--这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这不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那么,我该回去!于是,人们就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向后退却,退回到一无所有的零起点,在那里就像“原始人”一样以降到冰点的信心过完一生。
解决之道:张开的双臂--“欢迎你回归,这是你的家。”
精彩的生活就在山下,但需要勇气和意志走下去。庞特若要完全适应和回归人类生活,就必须把山下当家,而不是那个废弃的矿井。所以,要有一种回归的心态,而不是带着被迫进入陌生环境“做客”的情绪。后者会让他永远适应不了人类生活,恐怕待不了太长时间,他就会逃回山林。
我们让参与情绪管理课程的学员对孤独进行感悟--每个人用一句话说出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在对2000名学员的观点进行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了人们常见的7种典型的孤独形态:
情感式孤独:“我感觉自己没有知音。”
物质式孤独:“我恐惧物质化的世界,与它们保持距离。”
心灵式孤独:“我总是感觉自己很空虚。”
生存式孤独:“我在这个世界何去何从?”
集体式孤独:“我在群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